艺术中国

中国网

李木作品

图画——李木作品展,图画,李木作品展,李木,作品展,李木艺术,李木作品,李木展览,李木个展,中间艺术馆B展厅,中间艺术馆,B展厅

没有感觉算不算一种感觉

上了半个学期的东西方现代艺术课,觉得有些收获。这些收获不是什么知识,也不是李木老师的观点,而是觉得使自己想了一些东西。尽管我的所想就像艺术一般的说不清,但我还是尽力把它写出来,作为一些感想。

从我的经历来说,小时候很爱画画,不是模仿写生,而是喜欢把自己所想象的东西画出来。用现在的回忆来说,就是很希望或是潜意识的很希望自己的感受被大家所享受,引起大家的共鸣或讨论。记得那时最爱画飞机大炮,还记得当时素描画得很好。

随着年龄的长大,觉得小时候的画很幼稚,似乎没有时间与精力再去做这些,但却很怀念很向往童年时那种把自己的想象表现出来的感觉。我想,也许人越大了,考虑的现实的事情多了,那种幻想就少了。也或许是年龄带来的虚荣让自己的作品不愿被人看到。但生活在电影故事与漫画游戏中的我,也时常会叹息这些艺术或娱乐的局限,不能发挥自己最美好的想象,所以也想去创作些什么。记得高二时曾自己尝试去续写一篇科幻小说,写了半本,是以自己的梦想的经历为题材写的,最终因为高考而停下了。之后再拿起笔,那种感觉已经没有那么浓了,创作时的那种兴奋也没有了。

上了大学以后,我对艺术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事实上,我不太喜欢李木老师所说的那些说不清的艺术感觉。我是个学数学并热爱数学的人,我更喜欢的是数学的那种严谨论证的美感,这也许是李老师这样主要从事绘画艺术创作的人难于体会的。对一个数学问题,怎样用既简短而又理直气壮的让人挑不出一点瑕疵的方法去证明或解答,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寻求美的过程。我们之所以经常说国外的数学教材好,不是因为他们有难度,而是因为对于同样的问题,它能给出顺理成章,看似流水般清澈的讲解,而国内的教材通常让人觉得磕磕绊绊,读了前面忘了后面,不知所云。数学的美还体现在其高度的创造力。世间本没有数,过去和现在都没有,所以他的创造比人们才出的路更可贵。试想,各类的数学都是人们完完全全空想出来,而又紧密结合且自成系统,这是怎样的一种美?近世代数的抽象,用“群环域”这三个词几乎刻画了所有的运算系统。李老师曾强调不对称的美,而我也说我们应感谢于对称的美。正是有了对称性,我们才可以从加法中看到减法,这是人类的生活有了怎样巨大的改变!数学中也有图形的美。看看拓扑中的默比乌斯带,就是简单的将一张方形纸的一对相对边反向连接所形成的环形,这就是李老师所说的空间的改变一例。再有克莱因瓶,是将一张方形纸的两对相对边都反向连接所构成,你用一张纸曲折就会惊奇的发现,在不撕裂的情况下这是做不到的,这已在拓扑学中有了证明,而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空间?(强烈建议老师折纸试一下,很有趣。)再有分形几何中的自对称性,如雪花的形状,总是将一边的中间的三分之一段折起,无穷次的作下去。

上了东西方现代艺术课后,我对现代艺术的不清不楚没有那么批判了,我觉得现代艺术更注重一种感觉与感情的流露。但这种随意与洒脱也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我觉得那就是标准的丧失。往往不同人带着不同的性格与境遇去看同一幅作品时,会有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所以我觉得现代艺术如波普艺术是一种人性的解放,也是一种自私与个性的极端化。我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没有几个人会把小便池视为一件艺术品。相反的,古典艺术太真的表现却可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我想,现代艺术只有在创作者自己心中才是最美的,因为它所享受的不是作品,而是回忆创作时的那种超脱于一切的最深的感觉。

清华大学数学系学生

李木作品

来源: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14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
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下一页李木作品 上一页李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