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移民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16 14:06:2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民生美术馆 民生现代美术馆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 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三十年

刘小东《三峡大移民》 2003 年 布面油画 200×800cm

《阳光普照》 1990 年 布面油画 180×195cm

Sunshine 1990 oil on canvas 180×195cm

刘小东的绘画解读以及《三峡大移民》

小东的绘画源自西方绘画深厚的传统。这个传统曾经是人们解读世界、历史的视觉途径,并构成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表述和记忆。在中国百年的油画实践中,由于传统文化的败落和艺术思想体系的政治化,中国油画始终没有走出学院派的幼稚习作或伪文人的虚情假意的泥潭。在漫长的意识形态绘画和今天的审美实践中,有关现实主义的绘画从假大空的宏大叙事蜕变为充满着欲望的妩媚和矫情。

刘小东的绘画则是一个例外,并最富有代表性和完整性。在如同电影情节的片断的画面中,他痴迷的世界中没有虚伪做作的美学的陈词滥调和通常艺术家所特有的可疑的文化立场和策略。这种没有立场的立场,更真诚、自由、坦率地谈着一个个生活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镜像了现实,陌生又遥远、疏离若隔世,使看似坚实的世界又多了一层含义。对世界独特角度的观察、真诚和同情的气质,与自在的无聊无奈的心情构成了更深的矛盾;对普通人生活的人性的感受、对生活常态的表述和对表述本身的痴迷使这个没心没肺的世界变得不可知和神圣起来。刘小东的目光所及,自然地构成了他的绘画世界。它们自然和真实的属性使人们解脱,使观者无语。这不仅仅来自他的观察和感悟的方式,更来自于他独特的绘画语言的消解性,使现实在他笔下如同冰遇到火一般融解。这个绘画性如同行云流水一样魔术般地承载和包容着不容置疑的现实世界,使艺术的片断成为了另一种平行的现实,使人们在困难的无能为力的生活常态中变得有可能以另一种方式来接近、关怀和同情。

“三峡大移民”是小东的新作。在中国油画史中,这幅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和规模都是无可比拟的。作品的复杂含义和在绘画形态上的令人震撼的强大的力量、作品充满人性的立场和高超的语言方式使每一个看到它们的人感动和不可忘记。这组作品和小东以往的作品一脉相承。在平凡的细节中诚实而高尚,使画面现实真实到令人不愿相信的地步。它们的史诗般的情感和鬼斧神工的表现力令人对小东的品质和手段望而生畏。......>>

附:刘小东、贾樟柯专访

刘小东

1963年出生于辽宁省锦州金城镇。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9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至今。自80年代末至今,刘小东通过现实主义风格来表达对当下人的命运和生活状态的关注。80年代末他应邀参加很多国内外的重要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美国旧金山现代美术馆、日本福冈美术馆、澳大利亚昆兰美术馆等收藏。

1992年起,刘小东多次参与影视拍摄活动,1993年他和妻子喻红出演《冬春的日子》,扮演一对油画家夫妇,1994年该片获得希腊亚历山大国际青年电影节大奖,并被英国大学BBC评为“电影百年经典影片”之一。

贾樟柯

1970年出生于山西汾阳,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其作品《小武》(1997年)在第48届柏林电影节等七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站台》(2000年)获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等六个影展奖项;《任逍遥》(2002年)入围第55届法国嘎纳电影节,并成为惟一一个入围的华语影片。日本北野武事务所的市川尚三先生曾这样评述他:“贾樟柯会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代大师,他将成为中国电影迈向世界的一座桥梁。”

刘小东和贾樟柯,一个是当代中国油画界的领军人物,一个是做独立电影而享誉国际影坛的青年才俊,他们都可以称得上是2005年美术界和电影界的风云人物,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约在一起聊天,还要归因于他们刚刚结束的三峡之行。

2002年年底,刘小东去三峡旅游,看到正在搬迁的三峡县城,即萌发了创作的想法。 直到2003年SARS爆发的 时候,刘小东创作了第一幅关于三峡的油画作品——《三峡大移民》(200cm×800cm);2004年他在《三峡大移民》的基础上,继续关注三峡人的命运,创作了《三峡新移民》(300cm×1000cm);2005年下半年,刘小东和贾樟柯相约共赴三峡,分别创作了油画《温床》和以刘小东为主角的记录片《东》,该片计划在刘小东的画展上公映。这是贾樟柯首次去三峡考察,即被那里的一切深深地震撼,因此他在计划之外还拍摄了一部电影《三峡好人》。这是一个喧嚣的周五傍晚,记者在三环边找到了刘小东提议作为见面地点的酒吧。这是一个可以将嘈杂淹没舒缓的轻音乐中的城市角落,墙上张挂着很多当下卖得正红火的当代艺术品,像张晓刚的油画、王广义和岳敏君的版画……

8点整,刘小东开着一辆黑色轿车疾驰而来。他瘦瘦高高的身材,戴着一副眼镜,走起路来大步流星,说话略带有家乡口音,淳朴潇脱。落座寒暄一番后,贾樟柯匆匆赶来,他白皙的面庞上一直挂着亲切的微笑,年轻却有着学者般成熟儒雅的风度。......>>

 

附:评论——从刘小东的八十年代至今

具体现实主义——刘小东和他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创作的时间轴)

文/范迪安

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对刘小东十年的绘画历程作一次整体的见面:在这个十年中,他在绘画领域里有持续和充分的兴味,从来没有丧失对于绘画的坚定信念,而且鲜明地表示出自己对于绘画价值的肯定;他是在当代画坛难能可贵地葆有旺盛创造热情的画家,十年里画出了大量作品,足以构成一次饱满的展示;他曾经是当代艺术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但总是能与潮流保持微笑的距离,甚至经常连同自己,将潮流作为调侃的对象。所以,当潮流退去或转换时,他还牢靠地站在那里,朝向自己的艺术目标。在今日绘画越来越多地遭受着观念的挑战和新的视觉表达方式的挤压之时,回顾他10年来绘画的过程,我们能够看到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艺术的文化走向和画家个体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到绘画的社会公共性与其语言自身魅力之间的关系。我们都十分清楚,在今日艺术多元化的时代特点之下,评述一位画家的位置和他的艺术价值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对刘小东,他十年绘画的一贯性姿态和明确的个人风格,能够让我们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从而认识一位画家作为创造主体的精神自觉所具有的学术意义。

我对刘小东的绘画始终抱有明确的喜欢态度。每当面对他的新作,我都感觉到有一种满足了期待的愉悦,有一种依然如故的新鲜感。尽管有时候在看他的作品的时候,其他艺术潮流和艺术现象正在我的周围,但是他的画仍然以非常具有当下性的艺术特质,非常具有坚定而有力的视觉感染力,使我感到兴奋。回想当时他作为一个青年画家在画坛出现的时候,人们还是用一种鼓励的肯定来评价他的作品,而当他人到中年的今天,我们再来观赏他的十年积累,已经可以从他和我们这个时代之间的文化关系上,看到他的艺术的内在一致性,由而获得不带私交色彩的精神聚合。

附三:尊重现实:刘小东自述

自1988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以来的二三年里,我画了不少油画和一批素描稿。回顾这些画,我感到踏实。我相信画家的生活和画家的艺术走到一起并保持 一致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基本要素。生活中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所以我觉得艺术应该是现实主义的。现在世界上各种“主义”众多,我坚持“现实主义”是因为现实主义对于我来说具有纪实性和直接性。我依托在这个基点上,心中感到实在。

毕业后我首先画了几幅素描,当我手中的木炭在白纸上慢慢运行的时候,我仿佛直接触摸到了自己的神经。我随着这种快感完成五六张大幅素摸。事隔不久我拿 起油画笔对着两位朋友画《休息》这张画时,我体会到笔和色不仅直接触摸到我的心,也老老实实地贴到了客观物象上。我顺势又完成了几张油画,然后独自在昏暗 的画室里享受这种快感。

我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单独画室,我心溶于此、陶醉于此,脑袋里的"思想"开始慢慢纯净。回想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到中央美术学院的8年科班教育,我获得了 许多知识,最直接的就是"功夫"。我学画从来不怕"学死、画死",更不信"美院培养画匠"的说法。凡天下事,既然如此就该顺应天意一走到底,结果总会有 的。如果怀疑太多,跟天斗跟地斗终究还是跟自己过不去。我发挥"功夫"的长处,其它"想法"在此亦裸裸的、现实的形、色面前显得娇柔脆弱、不堪一击。

我越来越尊重现实,尊重生活,尊重有意思的和没意思的个人生活、周围人的生活。我尊重直觉,也相信直觉除了天生也可由训练得来。记得布列松说过一句 话,大意是说世间万物都有其组合得最完美的瞬间,生活确实如此。假如你注意一下,这把椅子和那张桌子以及桌上的一打报纸,我的老天,是谁安排的!组合得这 样天衣无缝、意味无穷。 ......>>

附四:简历

个展:

1990年

“刘小东”,中国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画廊

2000年

“刘小东1990-2000”,中国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刘小东”,美国 旧金山 LIMN画廊

2001年

“刘小东”,法国 巴黎 LOFT画廊

2002年

“刘小东在东海”,台湾 东海大学艺术中心......>>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