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东的绘画解读以及《三峡大移民》

时间:2010-04-19 21:50:11 | 来源:艺术中国

刘小东《三峡大移民》及早期的《阳光普照》

刘小东的绘画解读以及《三峡大移民》

小东的绘画源自西方绘画深厚的传统。这个传统曾经是人们解读世界、历史的视觉途径,并构成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表述和记忆。在中国百年的油画实践中,由于传统文化的败落和艺术思想体系的政治化,中国油画始终没有走出学院派的幼稚习作或伪文人的虚情假意的泥潭。在漫长的意识形态绘画和今天的审美实践中,有关现实主义的绘画从假大空的宏大叙事蜕变为充满着欲望的妩媚和矫情。

刘小东的绘画则是一个例外,并最富有代表性和完整性。在如同电影情节的片断的画面中,他痴迷的世界中没有虚伪做作的美学的陈词滥调和通常艺术家所特有的可疑的文化立场和策略。这种没有立场的立场,更真诚、自由、坦率地谈着一个个生活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镜像了现实,陌生又遥远、疏离若隔世,使看似坚实的世界又多了一层含义。对世界独特角度的观察、真诚和同情的气质,与自在的无聊无奈的心情构成了更深的矛盾;对普通人生活的人性的感受、对生活常态的表述和对表述本身的痴迷使这个没心没肺的世界变得不可知和神圣起来。刘小东的目光所及,自然地构成了他的绘画世界。它们自然和真实的属性使人们解脱,使观者无语。这不仅仅来自他的观察和感悟的方式,更来自于他独特的绘画语言的消解性,使现实在他笔下如同冰遇到火一般融解。这个绘画性如同行云流水一样魔术般地承载和包容着不容置疑的现实世界,使艺术的片断成为了另一种平行的现实,使人们在困难的无能为力的生活常态中变得有可能以另一种方式来接近、关怀和同情。

“三峡大移民”是小东的新作。在中国油画史中,这幅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和规模都是无可比拟的。作品的复杂含义和在绘画形态上的令人震撼的强大的力量、作品充满人性的立场和高超的语言方式使每一个看到它们的人感动和不可忘记。这组作品和小东以往的作品一脉相承。在平凡的细节中诚实而高尚,使画面现实真实到令人不愿相信的地步。它们的史诗般的情感和鬼斧神工的表现力令人对小东的品质和手段望而生畏。

“三峡大移民”展示了一个艺术家对世界的看法。这个看法如同围绕着三峡所发生的一切不幸的历史史实、被移走的人群、被拆迁的村落和发生在三峡的家庭、个人的故事、意识形态之争、历史之变一样地确凿和无奈、一样地诡异和荒诞、支离破碎、无恩无怨。一草一木、一禽一兽、一砖一瓦,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最令人难忘的画面,呈现出一个国家的伤口和一个艺术家的无言的立场。

绘画在这里展示了它可能的全部力量。时间停止,让无言者诉说,让没有可能和机会的人们有机会看着这个默许了这一切发生的世界。“三峡大移民”无论从作品的艺术观和立场上都使它们成为这个时代极为稀有和最为重要的作品。

“商店、楼房、城市,慢慢被水淹没。”刘小东称,变化的三峡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而他近年三幅较重要的作品,都以三峡为主题。 “她正在消失,一切都在变化。”这次创作激发了刘小东对三峡的创作欲望,他说,自己不只是对现实的描绘和记录,而想通过作品,表达对三峡人命运的关注和感受。2004年,他再次创作了《三峡新移民》,作品选用倒三角形构图。第三部作品《温床》一共有两件作品,其中一件就是在三峡现场作画,另一件是在泰国作画。“我画了三次三峡,每次,三峡都带给我不同的东西;每次,都是一种提升。”刘小东还表示,自己会将《温床》收藏起来,暂时不卖。

背景:

故事要追溯到2002年底。画家刘小东去三峡旅游,那时三峡大坝已经在建设中,目睹正在搬迁的三峡县城,在大山大水深远的空间中,一片又一片的废墟,一个又一个荒废的山头,自称对景观十分敏感的刘小东感动了。刘小东以奉节为背景,结合北京某工地几个男子在风沙中扛一根钢筋前行的场景创作了8米长卷《三峡大移民》,引起轰动。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画中有两个人戴着口罩,这是因为作品创作的时期正值“非典”,见证了画家对那段历史的记录。同时,刘小东在这件作品中运用了自下而上的新画法,这是因为三峡的雨很难表现,他没有直接用画笔描绘,而是在画的最上端让颜料自然流下来,形成雨水飞洒的效果。

作品描述:

当你面对这两幅巨作时,内心深处也许会感到震撼,它们表现的是一个艺术家对世界的看法,是一个艺术家真诚地从艺术的角度以多重叙述的方式展开对同一个事件的思考和诠释。和刘小东以往的画一样,作品充满人性的立场,在平凡的细节中诚实而高尚。2004年11月,艺术文件仓库和环碧堂画廊联合举办了关于这两幅画的展览,贾樟柯也许就是在那时看到这组画的,他说:“我从来没有去过三峡,但是第一次看到刘小东关于三峡的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对那个地方也产生了兴趣”。正是这种兴趣,使他在德国某基金会提出赞助自己拍一部反映艺术家创作的纪录片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刘小东和他的三峡组画。

作家阿城无疑也被震撼了,他洋洋洒洒地为这次画展写了近10万字的评论,而这成为了启迪刘小东展开新的三峡之旅的由头。从阿城的评论里,刘小东更深入地了解了三峡从古代到现代的变化以及围绕三峡大坝的建设所展开的种种争论,他再一次地被三峡吸引,决定重返三峡,并邀贾樟柯同行。

此时的贾樟柯正在为德国基金会取消赞助而一筹莫展。这时,作为投资人角色的淡勃出现了。说淡勃是投资人并不确切,实际上他是一位专门收藏当代艺术的藏家,尤其对刘小东的画情有独钟。正是他在2004年斥资百万元收藏了《三峡大移民》。据说,这是中国第一幅价格过百万的当代油画。淡勃的介入使贾樟柯的纪录片终于如期开拍。

2005年7月,中国奉节。刘小东以夔门为背景开始创作油画《温床》(2.6米×10米),11名拆迁工人成为他写生的模特。他们坐在床垫上打牌,一种艰难的困境与一种柔软相碰撞,他们身后那座有2000年历史的城市因三峡工程的建设即将消逝。画家用他的笔描绘了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中,个人的渺小与轻微,以唤起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与思考。贾樟柯则用他的镜头忠实地记录下整个创作过程。这部纪录片就是在威尼斯电影节荣膺欧洲纪录片协会奖和欧洲艺术协会奖的《东》。  

作品的延伸:

故事片《三峡好人》的产生更是出于偶然,用贾樟柯的话来讲是“计划外产品”。在拍摄《东》的同时,同样身为艺术家的贾樟柯在沿途走来的过程中,被彻底“击倒”了。于是便有了这次2天草创出剧本,一个月拍完故事主体,完全即兴却灵动的创作过程。而《三峡好人》在威尼斯一举拿下了象征电影界至高荣誉的金狮大奖只能用“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

《东》的拍摄则一直持续到了2006年。在完成三峡部分的创作后,刘小东又把目光移向了对亚洲都市化进程与移民浪潮的关注。他选择了泰国曼谷,因为曼谷与奉节一样都有河流经过,奔腾向前绝不回头。刘小东请来11位当地女性为她们写生,炎热的城市让女人们昏昏欲睡,惟有地上的水果鲜艳依旧。画家通过这一组分别表现男人与女人对称的画作完成了他对于亚洲范围内移民浪潮的思考。这就是由一组画引发出的一次艺术事件,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无疑是一次奇特经历。但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一个金狮奖。当我们逐渐习惯用价格来衡量一幅画的时候,这样一次艺术事件则恰恰证明了绘画独特的价值,即优秀的绘画是思想原生的载体,它对我们社会的文化生活应该具有诱导、诱发性的作用。

作为画家的刘小东和电影结缘已久。1992年,他与喻红出演王小帅的首部电影《冬春的日子》,这部电影主要根据他的个人经历改编而成,2000年,他的另一画作《自古英雄出少年》取材自王小帅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2004年他与王小帅一起在贾樟柯的电影《世界》中客串两个人物。

“电影是鲜活的,绘画是宁静的,两者可以互相启发、刺激,激发出无限的火花。”刘小东说。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