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入口处
“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2017年7月20日,“杜大恺水墨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
本次展览展出了杜大恺先生近两、三年创作的水墨及水彩作品,涵盖风景、人体、静物等多种题材。山水瓦屋、花卉果蔬、林木动物、各色人物等,经艺术家之慧眼与妙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杜家”水墨图像学。杜大恺先生不拘泥于固有的古典图式,直面生活而开拓出一个“入画”的新境界。展出的这些日常的形象记录,既反映了艺术家平淡天真的生活趣味,又彰显了他对大千世界的敏锐观察。
杜大恺在现场接受采访
展览现场
尽精微处见平淡天真
杜大恺先生的艺术生涯丰富多彩,早年曾从事装饰艺术创作,在陶瓷、金工、纤维、木、漆等各种工艺门类中均有所斩获。每一种工艺有一种特殊的语言为杜大恺的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形成了他不拘一格、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1990年,年届中年的杜大恺因心性所致,投身于水墨画的探索与实践当中。他秉持“因为平凡,故有恒长”的理念,以平常之心,画平凡之物。在接受艺术中国采访时他说:“画眼睛看见的世界,不为别的,惟因其真实,没有什么比真实更可宝贵。我所画的所见之物很多都是写生,看见的对象不同,艺术语言就要与之相适应。”
展览现场
观众拍摄作品
杜大恺以赏鉴之眼沉静地观察,将自身融入其中去体验、寻找、发现美,由此以笔、墨、色淋漓尽致地将之表现,化凡俗以非凡,熔平常以新奇。他孜孜以求地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令人印象深刻。他的作品在提供审美享受的同时改变了观看世界的方式,具有审美的智性力量。
学术主持张晓凌在开幕式上致辞
正是由于他对于大千世界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才得以在画面中保持一份平淡天真的生活趣味。学术主持张晓凌谈到:“最让人兴趣盎然的,是杜大恺画面中对当下生活的敏感,对其场景随心所欲的择取,新笔墨书写中的从容与悠然,以及由此形成的散文般的自由。”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詹建俊在接受艺术中国采访时也提到:“杜大恺先生的水墨画的确是独树一帜,他在中国传统水墨中,从题材、内容到技法和画面的整体内涵都有其独特性。他的画的选材在一般艺术家很少关注的,但他能在最平凡的,最被一般人所不注意的角角落落,最平凡的生活状态中独特的美感。这种美感深沉、含蓄而又朴实。在平凡中尽显诗情画意。”
南瓜2 27×34cm 2016 水墨
木瓜 89×73cm 2013 水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包林教授也很欣赏杜大恺画面中的平凡与朴实,他说道:“杜大恺先生的画独具一格,既不同于传统水墨,也不同于今天的院体工笔水墨,而是通过中国的笔墨来构建他所见的真实的世界。他能够发现生活中很多很平凡的事情,由此看来他能从生活中的微小事物中以小见大,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他的新作更加的朴实,去概念化去观念化,凭他的眼睛把他的情感一点点的表现出来。他一年能画四、五百张画,这个量是非常之大的,在大量的绘画中积累的是他对于当下生活的记录。每个艺术家所表达的东西应该是他自己真实体会到的,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观众在作品前驻足
观众观看作品长卷
具象与抽象之间
杜大恺以趣味见长,其简洁、朴素的画面无不流露出我国传统绘画的精微特质,而且充满现代气息。在此,他以现实为师,以由此汲取的感受力为灵感,将传统绘画的特质转换为自己独特的视觉技艺,这种实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面解构,一面重建:“在古今中西之间徜徉,融具象与抽象为一式,平衡精神隐喻与视觉的机缘……”在其作品中,抽象形式之美,笔墨效果之趣,物象表现之真,融汇于奇特而和谐的构图之中,各得其所,恰到好处,由此通往平和、自足、完善的境界。 杜大恺说道:“我的作品在画面的整体结构上有抽象性,描述的状态下是相对具象的,但即使是描述也有抽象成分,我要做颜色、形态、体面和线形的梳理。”
展览现场
他的笔下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看似具象的画面中有大片的色块和几何元素,在具象中有抽象,抽象中又有具象。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认为:“杜大恺的画让人感觉轻松愉快,给人传递了一种非常善良美丽的风景,让人感到安静和舒适,精神可在其中游弋。其画中水墨中有彩墨。工艺美术学院的风格就是可以把很多现实繁杂的生活提炼出平面性和设计感,精粹又不刻意。这种抽象的形式感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提炼,再加上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就呈现出了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时代风格的结合。”
异域行—爱尔兰2 65×95cm 2013 水墨
人体27 71×142cm 2015 水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包林教授也谈到:“杜大恺先生的画中在营造一种结构,通过一些有光影冷暖的块面来构建起来,这一点实际可以追溯到塞尚。他从西方后印象派的绘画中吸收了对结构的理解,一幅画中所有的形、色、光都是画面结构的构成关系,而不是一些具体的题材。所以我觉得杜老师的绘画具有现代性就在于他能够把中国传统的材料和西方绘画的一些观念和语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所一直倡导的中西结合、融会贯通之路。”
观众拍摄作品
水墨画的当代之路
在进行开幕式致辞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就谈到水墨在中国如何走自己的路的问题。他说道:“杜大恺先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了一种富有启发性的解答。杜大恺先生赋予水墨画这一古老的画种以鲜明的档大型。他秉持’眼睛攫取事物的瞬间是全部历史的凝结’这一原则,眼见何物以画面作答。他直面生活而不拘泥于林林总总的古典图像,开拓出一个’入画’的新境界。举凡生活世界中的一切,均在他独特形式语言的锤炼中进入水墨意境,山水瓦屋、花卉果蔬、林木动物、各色人物等,经艺术家之慧眼与妙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杜家”水墨图像学。毫无疑问,杜大恺先生的艺术探索,为古老水墨画的当代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致辞
展览现场
展览学术主持张晓凌也说道:“敏感于当代生活各类题材,是杜大恺艺术的逻辑起点。摩天楼、官告牌、转播塔、渔村、路灯、铁丝网、高速路、标志牌、围墙、厂房等,当代生活题材一股脑地进入了他的画面。这些在传统中国画看起来很卑微、边缘的物象堂皇地取代了主流题材的地位,更为有趣的是,即使是传统山水题材,在杜大恺的新图像中,也被剥夺了神圣的外衣,只能作为新视觉经验的元素而存在,从而失去了被表达的主体地位。
荣成3 30×42cm 2017 水墨
梅州行1 123×248cm 2015 水墨
在杜大恺的创作历程中,他将当代中国画的新视觉革命,转化为了中西融合的实践方式——以传统笔墨重建为主轴,参以西方现代绘画方式与元素,并辅之以现代设计意识,以此促成新图像、新笔墨形式的诞生。笔墨不再从属于传统程式与观念,而是在新视觉经验的基础上,一句艺术家的个性而被重构,展开中国画的当代叙事。”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2017年8月31日。
雍梁行5 63×93cm 2016 水墨
徽州2 63×93cm 2014 水墨
不丹拾忆5 93×64cm 2013 水墨
柚子 44×75cm 2015 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