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节开幕式合影留念
2016年10月15日下午,“多维之境”首届重庆•熙街公共艺术节,第一单元“移步换形——在地性的现场生成”于重庆•熙街一期揭开帷幕。本次展览由重庆熙街主办,23ART承办,策展人崔付利,学术主持焦兴涛。此次展览邀请到国内外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具有一定程度影响力的12位青年艺术家参与——陈铖、戴术、葛平伟、胡柯、黄家琦、蒋騰焘、刘佳、孙康、唐勇、王卓、王韦、张翔,作品涵盖雕塑和装置等艺术媒介,旨在强调艺术与观众与社会的对话和交流。
此次艺术节由重庆•熙街联合贰叁艺术共同举办,是重庆•熙街向当代艺术领域的尝试,以此提升熙街的文化形象,力争塑造西南地区艺术品牌。首届重庆•熙街公共艺术节秉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理念,邀请艺术家驻留熙街,利用当地材质和媒介及个人身体进行创作,以最直观和简洁的方式凸显“社区与人,艺术与人,生活与人”的关系和交流的重要价值。
本次参展十二位艺术家为现场观众创作了别致的艺术作品,其中艺术家代表张翔上台致辞,表示很荣幸能够参与这次公共艺术节并为熙街观众带来艺术享受。同时表达了对重庆熙街和23ART提供本次平台的感谢。
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崔付利表示:为呈现出当代艺术实践的多维度、多样性的创作现状,共将此次艺术节分为三个单元:移步换形、虚拟现实和身体文本。通过雕塑装置作品,影像声光表演和行为艺术的综合现场来展现艺术实践的多元化、互动性,凸显艺术与现场实际的关系。此次展览以雕塑和装置作为第一单元“移步换形——在地性的现场生成”的主要呈现,着重展现雕塑与装置领域的实践是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的缩影。近年来中国当代雕塑发生的重要变化,当代雕塑经历了从重视形式语言表达到材料探索,从“雕塑作为雕塑”的本体论转向跨越边界、多元发展的过程,当代雕塑在形态和边界上不断被拓宽,当代雕塑也呈现出一种跨学科的发展趋势,甚至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建筑艺术等形态也可以纳入到当代雕塑的意义范畴中。
参展艺术家作品(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迁移的鹿角》——陈铖
材质:不绣钢铸造,黄铜铸造
尺寸:255cmx85cmx100cm
作品解读:雕塑是实体的艺术,它所有的魅力正在实在的占有所引发的现场感受,雕塑所散射出的“场域”也是一种空间,这相对来说较为隐含。而现在,空间变得复杂乃至混合起来,鹿角,树根,新生命体都是艺术家对所处空间生命力的关注,生命体和空间的相互依赖,生命体对空间的占据,空间对生命体的侵蚀。雕塑空间的概念极大拓展并根本上将空间与问题的关切紧密结合,使得空间更加具有人文属性。
《天火》——戴术
材质:钢筋,混凝土,旧工具,建筑废料
尺寸:700cmx120cmx120cm
作品解读:此次作品作者将关注点放在一群不会被关注的人的人的身上——他们被忽视甚至无人问津,任其自我摧毁着。我们对于他的态度就像对陨石一样,仅仅知道他的存在,但完全不知道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犹如作品中各种废弃的综合材料,在消费主义,娱乐至死的今天,谁能够真正地坚持自我审视和终极追问。
《呼吸》——葛平伟
材质:石头
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解读:万物自然都有其生命形态,石头同样与自然中的阳光,空气,风,水等进行着自己的时空对话。作品将石头呼气的瞬间与自然中经历洗礼的,膨胀的,吸气样的原石并置,呈现出石头呼与吸的诗意状态。
《密林 No.5》——胡柯
材质:铁,水泥,化学着色
尺寸:345cmx70cmx110cm
作品解读:“灵魂”是当下社会羞于提起,而又实实在在的问题,它与外部世界的对抗是一场无休止的战争,沉默固然不是最好的方式。锈蚀,物化的身体与“书本”这个承载着灵魂的符号交融,嫁接在一起,对称而仪式化的“人偶”以一种在场的无言对抗着当下处境,社会属性是个无法抹除的,仪式化也许是一种自我救赎,反省的态度才足以观照内心。
《铁盒》——黄家琦
材质:铁盒,50元人民币、吸铁石等
尺寸:200cm×70cm×70cm
作品解读:艺术家希望把雕塑看作某种“事实”,产生它的,和由它产生的一切都被作为“事实”本身杂糅在一系列的事件之中,艺术家试图为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关系赋予某种形状。希望打破主客二分的观看方式,主体和客体相互间通过纠缠和共构,形成的某种形态是我希望看到的。
《寐》——蒋騰焘
材质:玻璃钢
尺寸:750cmx450cmx300cm
作品解读:《寐》是一件超现实主义具象变形雕塑,似笑非笑,似寐非寐,呈现的是一只年轻长颈鹿夸张形态。颈部的夸张了动物本身的形体,也在造型上做出来抽象的概括。在头部竖起一只犀牛角,来协调整个雕塑的气场,亦有给观众以惊喜的意味。生猛的造型加上细腻的处理,为了体现审美追求的别致,主客体不期而遇完美统一。
《人间戏剧系列—猫》——刘佳
材质:综合材料
尺寸:500cmx98cmx95cm
作品阐述:艺术家创造了一种人和动物相互颠倒的模式,这种模式所蕴含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社会批评性,它让我们在看似好玩,有趣的关系倒置中,感受到生命的悲剧和荒谬。在刘佳的寓言中,动物“社会化”了,动物具有了拟人的象征形式,而人却自觉不自觉地与动物形成了位置的交换,造成传统“主客体”关系的根本错位。当雕塑家利用寓言的方式,去对日常生活的习惯性场景进行颠覆性编码的时候,它必然依重与艺术家对生活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创造性。正如德里达所说,“寓言就是讽喻,它正话反说地讲述寓言之真理,说它就发生在现在,而且通过人与面具之戏剧作用陈述这一真理”。
《迹》——孙康
材质:花岗岩(芝麻灰)
尺寸:十一块(60cmx30cmx3cm)
作品解读:脚印以悄无声息的介入感与现场发生一种对话关系,观者与作品的偶遇犹如发现另外一个维度的自我。艺术家希望十年之间的泥泞,坎坷,曲折等历程的视觉隐喻能与观者形成一种共鸣呼应。艺术家通过放大变形的艺术处理方式,使得观者与作品间的互动关系毫无违和感,诙谐而不失严肃思考,亲切中又夹杂着神秘色彩。
《花—生命的欲望》——唐勇
材质:玻璃钢烤漆
尺寸:130cmx130cmx50cm
作品解读:当对花的记忆不能愉悦于身体之时,艺术家尝试在忧伤中努力制造,装扮其还残留的余香,从而不完全忘记对花的正确定义。由此人工操作下的怪诞,变异之美,总能在由生到死的亢奋,萎靡中显得楚楚动人。
《源》——王卓
材质:柏木
尺寸:不定
作品解读:水是万物之源,静态的水阵阵涟漪,可以带给人安静稳定的感觉。艺术家尝试用雕刻的方式,借小舟的优雅与水纹的灵动,打造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意向之美,以最传统的方式,最简洁的语言捕捉内心最向往的一片净土。
《呼吸》——王韦
材质:钢管高温煅烧,沙子,铁
尺寸:可变
作品解读:将数根钢管高温煅烧无秩序、无逻辑伫立在一块沙地。在这个都市大学集聚中心 随时间推移钢管不断生锈、地面上散落的沙子在观众不断踩踏中变化,处理过的钢管像是一颗颗枯树,枝头的小鸟或许是在选择或许是等待,正如大学城每位学子一样在这块贫瘠的土壤中寻求发芽的机会。
《教室》——张翔
材质:大理石,砖,水泥
尺寸:130cmx80cmx90cm,110cmx40cmx110cm
100cmx100cmx100cm,90cmx90cmx130cm
作品解读:熙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场域位置——被夹在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大学城里的商业综合体,与四川美术学院一墙之隔,其关系既疏离又暧昧。它既然能够成为开放的“展厅”,又为何不能成为公共的“教室”?作品《教室》将四个形态不一,逻辑不同的大理石基座并置起来形成一个场所,平台或者“教室”,让过往的行人参与其中并思考一些问题,正如基座正面雕刻的文字一样,《一分钟雕塑》《什么都是雕塑》《这不是一块石头》《基座》,它们都对应着艺术史上的艺术观念,在一定层面上试图讨论这几个问题:什么是基座?什么是雕塑?什么艺术家?什么是观众?什么是互动?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现实?在这间“教室”里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可以提供获取答案的路径。
活动现场
本次展览着重强调观众与现场的互动性,关注当代艺术与公共空间越来越紧密的关系。艺术越来越转向关注艺术与观众与社会的对话和交流,这也是公共艺术节的立足点和魅力所在。
此次艺术节自10月15日开幕,将持续展出至2017年7月1日;据悉第二单元“虚拟现实” 、第三单元“身体文本”也将陆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