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这个概念下雕塑是没有边界的
记者:当下雕塑的创作已经非常多元了,有时候很难区分什么是装置什么是雕塑,对于当下雕塑的边界我们该如何看待?
展望: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没有边界,何种材料、方式都可以用,但是作为艺术家,每个人的精力和天性不同,在面对材料的时候也会不尽相同,因此会出现立体的、平面的和处于两者之间的作品,这都是艺术家的选择,在艺术这个概念下是没有什么区别。
记者:感觉还是很宽泛,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毕竟有自己的规范和审美标准在里边?
展望:对此我是比较有意见的,虽然美院分为雕塑系、绘画系,虽然有雕塑规范、绘画规范,但是这些是教学用的,作为艺术家,这里边是没有界限的,怎么都可以,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我模糊平面和立体的边界,完全可以,我模糊影像和装置边界完全可以。作为学者研究和教学、学术、学问,你怎么都行,反过来说作为创作、作为一个艺术品是一样怎么都行。两个怎么都行:教学是怎么划分都行,划多细都行;艺术什么都可以。
记者:雕塑艺术再往前推进它的困境在哪里?您刚才谈的已经没有边界了?
展望:最大的困境就是艺术家懒得去做,不知道下一步做什么,如果拼命干几年干出新成果困境就过去了。
记者:现在又出现了3D打印技术,它会是一种挑战吗?就像当初照相机出现对绘画的影响一样。
展望:这就跟摄影的出现一样,能替代绘画吗?所以3D打印也没有办法替代雕塑,一样的道理。
我的作品都是自己长出来的
记者:2014年的11月份,您在长征空间举办了自己最新的个展,展出的全是最新的作品,对于这批作品是怎样思考的?
展望:这批作品始于2004年拍摄“镜花缘”系列,从那个时候开始观察镜面反射,五年以后,开始决定专门拍摄,起先是一只手,后来拍摄了一些反射裸体的镜像,在2009年的时候,决定将这些平面的作品做成立体的,进行了一年的尝试,做了很多的草稿和小稿,到2010年的时候开始进行放大,一直到现在,所以说雕塑作品做了五年,在加上之前的平面作品,这个跨度有十年。
记者:之前“镜花缘”系列的内容是怎样的?
展望:拍摄的有风景也有人体,只是很少能够见到,因为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很少呈现和展览。
记者:为什么用摄影这种方式来进行创作?
展望:想把雕塑自身所具有的平面的东西给呈现出来,我们都知道雕塑是立体的三围的,我想通过这些尝试打通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之间的通道,尝试之间切换的一种可能性;另外,就拿雕塑素材石头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多丰富的内容,所以有人将大理石切成片,磨光之后可以看到里面的花纹,非常的漂亮,石头是立体的,而切片的内容却是平面的,这种矛盾性和关联性很有意思,我的作品出发点就在这里。
记者:您采用的是摄影这种形式,其实图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可以传达出很多的信息,也可以隐藏很多信息,对于图像您是如何选择和处理的?
展望: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是比较随意和偶然的,之后会选择一些建筑的倒影或者是风景的倒影,现在主要是拍摄我自己。
记者:您本次的创作是雕塑,并没有见到上述所说的平面图像的内容?
展望:这次的作品是从平面图像发展而来的,其实在我进行平面实验之后,我又把平面反射的图像内容给提炼出来做成雕塑,等于又回到了立体,三维到二维平面又到三维,我的作品都是自己长出来的。
记者:这种图像的转换是怎样实现的?
展望:这种转换对于雕塑家来说并不是难事,属于技术的范畴,最重要的是我想要什么,在面对这些形的问题时,是更倾向于形式的探索还是内容的表达,在这里“形”就变的非常重要,它的含义很多、很深。
我想从头开始
记者:此次展览叫“应形”,我们该如何来理解?
展望:说到“应形”很容易联想到一个词“应物象形”,“应物”是一个比较现实主义的概念,简单的理解就是看到什么画什么,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客观世界,不需要带有事先的成见、知识和经验去判断思考;而“象形”就会比较唯心,是经过思考之后的产物,这个“物”和现实世界中的那个“物”并不是一回事,是不可知的,“应形”就属于这一范畴,应对任何形式,任何形状,就像这次的作品,是我想象出来的,能看到的就是形,虽然是我的身影、倒影,但是已经完全看不出“我”,就是一个形,很有意思,不同的人在面对这件作品时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人看到的是美,有人看到的或许是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植物,变化无穷。
记者:是一种比较抽象性的呈现。
展望:对,没有特定的主题和形象,主要与观者的个人生存经验有关,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想像,比如您看到像一只熊,是因为你见过熊,假如你没有见过就不会有这样的联想,这就是艺术的欣赏。
记者:这样来看确实非常有意思,变化无穷,从一点引发到无限,感觉和您的作品大爆炸的观念也有一定的联系?
展望:不是表面的联系,这个联系要自己去看,或许要过几年我才能说清楚,就像当初我说不清中山装和假山石之间的关系一样,在经过时间的积淀之后,这种联系才会慢慢的显现,所以我一般做完作品之后都会先消化几年,这次的作品和“爆炸”那件作品是同时在做。
记者:那和假山石的关系是否更为密切?
展望:是从假山石中长出来的。
记者:另外注意到您这次的作品并没有采用不锈钢材质,而是用了大理石或者是汉白玉这样的材质,并且还增加了底座,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展望:是大理石的,增加底座是为了有意识强调一下符号性、纪念碑性、永久性,在创作时有人建议我继续用不锈钢材质,但在我看来表达这批新作品它并不是最理想的材料,雕塑毕竟是手工做的,还原成不锈钢会出现问题,不锈钢的特点是反射,做天然石头,像假山石反射越乱越好,但手工创作的雕塑虽然也是来自于自然,毕竟是雕塑家的作品,一旦反射乱了,雕塑变得没有意义,因为这次的作品是人石之间的关系,用不锈钢就差了一半,所以选择了最传统的雕塑材质大理石。还有另外一个考虑是我的作品由石头变成不锈钢,不锈钢生发出来的东西又变回到原石,这种循环比较有趣。
记者:感觉这批作品非常的具有古典精神。
展望:当代艺术的观念已经变得空壳化了,我想从头开始,从人类最早的感觉找经验,去创造经验。
记者:这批新作品的正面形象非常的丰富,但反面确实平整光滑的,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
展望:我们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立体的,比如说正、圆、方,但镜像世界不是这样的,因为是石头镜像,所以这个世界跟石头一样都在变形,与埋在地里的太湖石一样,后面比较平,露在地面的部分风吹雨打形象丰富,所以背面不重要,重要的是前三面。
记者:这批作品在您创作中占有怎样的位置?
展望:这得留给别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