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谈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和罗丹故居

时间: 2015-01-29 12:57:44 | 来源: 东方早报

首页> 资讯> 展评

晚年罗丹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内景

巴黎的罗丹博物馆是很多游客争相要去参观的重要场所,它在罗丹的时代是一个艺术的汇聚之地,相当于现在的艺术园区,许多艺术家在这里租房间陈列自己的作品,或进行交流活动。因为罗丹住在郊区,进城交通不太方便,所以,他在这里租了两间房,既陈列作品,也会晤藏家。可以想象,他的好多订件的洽谈应该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我大概在十多年前去过一次罗丹博物馆,时间的消磨让我对罗丹博物馆的印象已经很模糊,完全构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印象。可是,罗丹在我心中依然如旧。因为那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捧读《罗丹艺术论》所烙下的印记。罗丹博物馆是由一栋旧的建筑改造而成,是法国政府遵循了罗丹生前的愿望。网上有很多人说这一旧的建筑是罗丹故居,或者说博物馆是由罗丹故居改建,都是不对的。实际上这座建筑与罗丹的关系,只是罗丹生前租借了它里面的两个房间作为自己的展厅。后来,罗丹把自己的作品捐给国家,遗嘱中希望能把这个地方改造成罗丹博物馆,但这个地方并不是故居。罗丹一直生活在巴黎郊区的一个名叫默东的地方,那个地方是真正的罗丹故居,也是如今罗丹博物馆的一部分,同样对公众开放。

罗丹博物馆坐落在市中心靠近标志性建筑荣军医院不远的地方,它和巴黎的毕加索博物馆以及其他名人博物馆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不在主要街道上,而是在一条小街上。这里虽然交通还算便利,但是,往往因为处于小街上而门面都非常小,小到你稍不注意的话就可能会匆匆地走过。

在巴黎,罗丹博物馆是很多游客争相要去参观的重要场所,它每年的客流量可能仅次于几大博物馆。罗丹博物馆由于罗丹超乎寻常的名声,所以在这个不太宽敞的小街上扩建了一个新的门脸,这个新的门面成为罗丹博物馆的入口,从这个入口进来经过服务台买票之后即可进入到主建筑门前的广场。在服务台的右侧是一个纪念品商店,空间非常窄,但品类不少。

客观来说,罗丹博物馆新的大门入口并不如原来那样有原汁原味的感觉。因为这个入口本身的建筑空间非常有限,毕竟是在一个旧的空间中改造而成,所以,不可能营造出一个现在流行的恢弘豪气的入口。进来之后首先见到的是博物馆的主体建筑,罗丹博物馆所有的展览在这里举行。这里在罗丹的时代是一个艺术的汇聚之地,相当于现在的艺术园区,许多艺术家在这里租房间陈列自己的作品,或进行交流活动。因为罗丹住在郊区,进城交通不太方便,所以,他在这里租了两间房,既陈列作品,也会晤藏家。可以想象,他的好多订件的洽谈应该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进门之后的右边是以《思想者》为主体的花园,这里的月季盛开,花朵特别的大,形成独特的景观。具有历史经典性的罗丹雕塑与月月红的相互辉映,新与旧之间正如同生命的循环。它的远处可以看到艾菲尔铁塔的塔尖和荣军医院的金色屋顶,让人们切身感受到身处巴黎。在这花园的不同区域,不时会发现一些名作安静地矗立在那里,巴尔扎克在树荫下与每一位访客无形的对话,如同见到熟人能够给人以一种意外的感觉:亲切,他乡遇故知。

与《思想者》对应的左侧的院墙上镶嵌有巨大的《地狱之门》,人们都喜欢在这件代表作前合影,它的左边还有《加莱义民》。沿着右侧的小路往前是一个新建的看似很简单的像平房的建筑,沿着路边都是落地的玻璃窗,这里是固定的石膏雕塑展示厅。再往前右转就是馆内有着绿茵茵草坪的花园,又像一座绿色的广场。其两侧树木成荫,里面散落有很多罗丹的雕塑,实际上这里就是一座雕塑公园。

2014年9月,因为罗丹博物馆左侧在装修,所以,只开放右侧,右侧正好有罗丹当年所租的两个展厅。中国国家博物馆在11月举办的罗丹雕塑展,展厅设计就会借用到这个场景。在这里,绝大多数的作品是没有玻璃罩的,也就是裸露在外面的展出,几乎是还原了当年所陈列的感觉。据罗丹博物馆的馆长所述,这里所有的窗户都是能够打开的,尤其是面向花园的那部分,打开窗户后看到的景观,是其他博物馆所难以比拟的。热情、豪爽的女馆长卡特琳娜·舍维约在这里停住了脚,不仅告诉我它的独一无二,还非常自豪地打开了了一扇窗,并让工作人员端来了咖啡。她让我们置身于罗丹作品周围、面对户外的美景,品尝具有法兰西味道的咖啡以及独特的博物馆文化。确实感到很惬意,也深深感到作为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特殊的优待。

从建筑本身来看,罗丹博物馆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栋1737年竣工的洛可可风格的私人公馆,在多次易主后于1753年为比隆元帅所拥有,因此,至今还被称为“比隆公馆”。可以说,以老建筑改造而成的罗丹博物馆,并没有在建筑空间上下很大的功夫来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而是完全通过作品的陈列,用作品来展现它的魅力,用作品来连接与罗丹的历史记忆。这之中包括展厅内陈列的同时代的像凡·高等画家给他的画像。所以,当人们看到它开着的窗子,看到直接面对的花园,几乎保持了罗丹生前的格局和感觉,这一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有少数过道上的作品加了玻璃罩,多了一些博物馆的感觉。还有就是花园的远处矗立的高楼。

为了很好地解决具有历史底蕴的博物馆与当代的问题,罗丹博物馆还在花园内不时引进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通过与罗丹的对话,展现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的诠释,使参观者更多地了解艺术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当代艺术作品并不是长期陈列在这里,而是短时间的陈列。在这里,我们看到有很多到罗丹博物馆来上课的学生,他们在这里构成了一个罗丹博物馆的新景观,他们在这里会像思想者一样思考很多艺术的问题。当然,我们难以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想什么。

离开罗丹博物馆驱车直达远离市区的罗丹故居,现在被称为故居博物馆。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罗丹博物馆的一部分。故居在一个高地之上。大门极其普通,稍不留神可能会被忽视。进入后,路的中间是两排一直延伸到前方的巨大的栗子树,树的中间是条非常有味道的小道,我们可以想象到罗丹当年行走的样貌。靠近门口的左侧是一座大型的雨果青铜雕塑。不知道为什么在这里放这么一尊大型雕塑,是因为时年43岁的罗丹1883年在雨果去世两年前受命为伟大的作家雨果造像吗?还是因为1901年4月21日罗丹的《维克多·雨果》雕像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引起强烈反响?

沿着栗子树的路走到头,就是罗丹的故居,周边的花园很开阔。从外面看,故居的建筑还比较大,实际上建筑面积不是很大。拾阶而上,进门之后下面是餐厅,上面是卧室,很朴素。引人注目的是餐厅,餐桌上放着罗丹的雕塑,据说罗丹喜欢把自己的作品放在餐桌上,一边吃饭一边欣赏。在这个主体建筑的隔壁是罗丹的工作室,其外立面的是玻璃墙,能够看到外面的景色。至今这里依然保留了罗丹生前工作室的原有状态。其中的两侧有展柜,也是罗丹生前陈列的一些收藏,各色各样。有古罗马、希腊以及埃及的,当然这里面也有亚洲的。工作室的一侧是一大片草坪,尽头有一些雕塑。工作室正面对的坡下,是罗丹的墓地以及如今的库房。远处则是巴黎。

罗丹的墓地上安放着一尊《思想者》,成为标志。这里是罗丹和他的妻子罗丝的合葬墓。有历史照片显示,当年罗丹的葬礼非常隆重。罗丹在潦倒的日子里认识了缝纫女工罗丝·贝莉。那时候,罗丝虽然如花似玉,可是,却难以抵挡住卡米耶的美貌和才情,三人之间的故事纠缠不清。结局是,1917年1月底,罗丹终于给陪伴他一生的忠实的罗丝以妻子的名分,举办了迟到的婚礼,两个星期后,2月14日,西方传统的情人节那天,罗丝去世,成全了一段苦涩而美妙的故事。而另一位被称为罗丹情人的卡米耶此时却在精神病院里任红颜和才华一起褪去,造就了一段人生悲剧。同样在爱情煎熬中的两位女性,一位只能称得上是家庭妇女,而另一位则是才华横溢、甚至可以挑战罗丹的杰出的雕塑家。其身后,罗丝和罗丹永远在一起,并被人们瞻仰,而那位悲剧的卡米耶还沉睡在专门为蒙特维尔格精神病医院死去的病人建造的墓地中,连她的侄子在战后曾经想把卡米耶的骸骨移回故乡维尔纳夫都未能如愿,最后只好把一块纪念性的圆形石板放在了维尔纳夫村克洛岱尔家族的墓地上,以表示她的魂归故里,而这时候谁知道她离罗丹有多远。但是,人们还是念念不忘卡米耶,忘不了她曾经创作的那些精彩的雕塑,忘不了她与罗丹之间的缠绵和激情、不舍与反复、纠葛与抗争。

墓地的后面是罗丹生前收藏的一处古建筑,里面的雕刻和廊柱都表现出了罗丹的选择和喜好,今天它成了库房一侧的墙面。库房也是开放的,无数的罗丹雕塑是仓储式的摆放,参观者可以绕场一周。这里陈列的基本上都是石膏的原作,同形象的大大小小,充满了视域。尤其是迎面的那一组单个的《加莱义民》的塑像很震撼人心。在这里还可以看到罗丹雕塑的不同版本,因为罗丹的创作有不同的时期,从小稿到正稿有着不同的变化。行走其间好像行走在罗丹雕塑的树林里,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

库房分上下两层,下层不对外开放。我们在馆长的带领下有幸得到参观的机会,但这里不许拍照。作为库房,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作为罗丹博物馆的库房则呈现出与罗丹相关的另外一个世界。数量之多超于想象,重要的是这里还有罗丹生前收藏的数以千计的世界各国的艺术品,表现了罗丹的审美趣味,同时也表现了罗丹艺术的一些来源,即与古希腊古罗马之间的关系。库房内井井有条。边上还有工作人员的办公室。有意思的是其中的专业人员并不是馆内的正式员工,资料整理、修复、拍照等都是包给外面的专业公司。好处一是更为专业;二是节省经费。节省经费对于罗丹博物馆这样的具有国家性质的馆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按照罗丹的遗嘱,该馆的运营经费自筹,国家不给钱。因此,罗丹博物馆的经费一部分是门票收入,另一部分来自售卖翻制罗丹作品的收入,其他则是对外合作展览、文创产品以及社会赞助的进项。

如果有时间的话,在夕阳下的草坪上坐一会儿回味一下观感该是多么美好啊。遗憾的是,卡特琳娜·舍维约馆长说:“来不及了,该赶回巴黎了。”

(文/陈履生)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