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得:把握装置艺术的语法关系

时间: 2015-01-21 12:32:28 | 来源: hiart

首页> 资讯> 展评

在中国,装置艺术属于舶来品,但艺术家以及策展人绝大多数却出自本土。不管是对这门艺术而言,还是实施相关的学术活动,都需要较深的理论基础和国际视野。马得通过类似这样的学术、展览活动平台,推动当代艺术多元发展,发掘有潜力的装置艺术资源,把握装置艺术的语法关系,完善中国当代的艺术格局。

2013年在798圣之空间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暨马得作品展”

理性策展

马得给人的最深的印象就是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尽管这也是很难说清道明,但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这在其作品中会得到很好的佐证。马得早期从事摄影创作,并自有一套艺术观,具体体现在关注摄影本体的问题;对自然(自发)的运动着的物与人作一特定的速度记录,留下的影像轨迹,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摄影和绘画作品,乃至直觉的经验。应该说,这属于一种现象学意义上自我呈现和一种特殊角度的人文关怀。可以说,正是这种双重性的体验及其还原过程,在2008年接受装置艺术教育以后的创作中,得到进一步生发,使人类主体/个体实现了自我满足和超越。

龙美术馆展出“第二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研讨会暨2014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展”

2013年在798圣之空间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暨马得作品展”(以下简称作“装置艺术学术论坛”)开幕,这也是马得的装置艺术作品第一次全面地展示给观者。同时,他的这些现场的作品也成为了这次装置艺术学术论坛讨论的“首当其冲”者。但是在背后,容易被忽略的却是:马得也是这次学术研讨会的组织者之一。正是出于这样的机会,在某些工作上的偶然,促成了与马得的第一次相遇。彼此沟通得不是很多,马得言语少而精,如同这次采访,很精炼。当问起举办这样的学术论坛的缘起时,他说,只是因为在从事装置创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有趣的心得和经验,也结识了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活动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以及可以分享给大家一些体会。

龙美术馆展出“第二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研讨会暨2014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展”

马得并没有将策展工作看得多复杂,或许言语中多出的那份平淡,才是外人最难体会和触及的“深流”。其实更早在2009年,马得就策划了“中德青年装置艺术展”,在重庆黄桷坪当代美术馆开幕,虽然当时参加的人并不多,但这样的经历无疑是难得的。相对于摄影,有人说它纵容镜头中“故事”(善的、恶的,危险的、安全的)的“自生自灭”,如果有什么危险可言,恐怕也就是战地记者。而策展方面,则显出马得非常理性的一面,他说“我把装置作品的实施安全看得比较慎重”,而艺术表现力则为之后考虑的方面。

“第二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研讨会暨2014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展”中马得作品 《无题》

装置艺术的语法

带着这种理念,马得执行策展了“第二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研讨会暨2014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展”。而自首届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成功举办以来,在有些人看来,这很可能是“一次性”的活动,甚至不会去想现实的价值与意义。放在这些人身上或许无可厚非,毕竟艺术圈变化多端,类似的各种双年展、学术论坛比比皆是,能坚持下来,且做得让人称道的为数不多。考虑到装置艺术的创作涉及其他跨学科和行业的经验,而这些行业的成果每年又都会有飞速的发展,所以学术论坛选定了每年举办一次,这也是顺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决策。不仅人文、科技发展飞快,艺术界——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亦不甘落后。在马得的接触中,2014年涌现了不少年轻的、有实力的艺术家,他们都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宽阔的知识结构,作品比较内省和理性。

龙美术馆展出“第二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研讨会暨2014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展”

从艺术家到策展人,由创作和审视自己的作品转向同时需要兼顾阅读其他艺术家及其作品,这是策展人绕不过的变化。如何能将这些具有“专业素养”、“宽阔知识结构”、“内省和理性”的作品调和成学术佐料,才是最能度量作为策展人或者推手的重要刻标。在这方面,马得看重的是它们所具有的个性、时代性和艺术性以及内在的联系和整体的呈现效果,马得称之为装置艺术的语法关系,即强调的是事物内部的联系、内在性和客观性;是表现主义的反面;是偶然性的对立面。装置艺术语言的表达更接近于生活,它往往用现成的生活中的材料改变人们的视觉经验,从而使审美产生变化;装置艺术又不同于设计,它强调的是审美和事物的内在逻辑性和实验性。2015年第三届国际装置学术论坛暨展览启动在即,马得没有透露更多,显然他信心在握。

“首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暨马得作品展”中马得作品《铸塑凳》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