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匆匆—中央美院青年艺术家群展于时代美术馆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6-23 13:30:59 | 文章来源: cafa.com.cn

 

2014 年6月20日下午4点,“匆匆——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群展”在时代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贾蕴博、潘玥含策划,参展艺术家有比干杭霓,杜林燕,姜珊珊,李丽莎,林静云,林系,刘圆,欧阳驿芊,潘玥含,庞啸晨,王梦石,徐未奇,原晓轩。此次展览策展人是本届中央美院人文学院毕业生,参展艺术家也是本届中央美院国画系的毕业生,展览是中央美院青年学子的展示舞台,也是他们为自己在中央美院四年学习的又一份答卷。

展览整体分为三个部分,意在表达刚刚走出校园的青年艺术家们“聚散匆匆”的创作与生活状态。展览以“聚散”为线索,三个部分都贯穿着对于“聚散”这种当下最为普遍的状态的思考,将“浮生聚散”、“凝视与回忆”和“散于山,聚于城”串联起来。

展览第一部分“浮生”表现的是当代语境下的个人情绪。这一部分的作品运用了集成、剪接以及隐喻等不同方式,表达出艺术家对于现代生活的反思与感受。 欧阳驿芊作品《浮生一日》创作灵感来自YouTube上由世界各地的人在一天之内分别拍摄剪辑而成的影片,表现了作者在纷繁复杂世界里的个人情绪。复杂的画面构成体现艺术家对于自己身处无限世界的认识,而综合材料的运用,强烈的拼贴效果,表现出一种潜意识在画面上的堆积与自由组合。杜燕林的《枯木巨魔》运用比喻方式表现了信息时代科技对于人的无形束缚与压迫。林静云的《第二梦》通过片段的拼贴达到独特的叙事效果,画面将自己关于学生时代的记忆片段化处理,每一幕都是真实的,但又相互交错,引起人们对于学生时代的集体记忆。

展览第二部分是“人•凝视•记忆”,作品呈现出青年艺术家的个人化记忆,或者是对于时间、记忆的思考。庞啸晨的作品《谁看谁》画了一群贴着玻璃向观众张望的小孩,作品以对视的方式将观众带回记忆,让人会看到那个曾经少不更事的自己。潘玥含的《玫瑰之名》描绘了母亲年轻的形象,浪漫的红玫瑰在时间中褪色,年轻的花裙子也变成了平淡的水墨。林系的水墨作品《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描绘的是自己对于儿时家乡的记忆。刘圆的《黄金时代》通过描绘美院东门表现她对美院时代的怀念。

展览第三部分 “城与山”探讨的是当代生活体验,对于山水和城市两种生活状态的选择。原晓轩的《活力都市》展现了三里屯消费文化的独特趣味,徐未奇的“十号线”则将篆刻与北京地铁形象结合起来。李丽莎的作品在当下艺术语境下重现了敦煌壁画的经典传统,比干杭霓则作品《去迦南的路上》借圣经里以色列人寻找圣地的故事,表达自己在创作中的心路历程。

此次参展的青年画家大多来自中央美院国画学院,但是其作品的形态却并不完全是国画的面貌。对于形式、材料、技术的探索也是年轻画家的新尝试。在展览当中所看到的更多是个人化的表达,而非统一的规划与主题。不同的作品在同一个展览空间内,相互更加衬托出各自的独立风格,整个展览形式上的聚与作品相互之间的散也 体现出展览本身“聚散”的线索。策展人贾蕴博介绍到现在中国画市场“新水墨”正热,但对于刚走上艺术创作道路的青年艺术家来说,更应该有自己的声音,而不是一味的追逐,因此在展览中并没有突出水墨的概念,而重在展示青年艺术家在形式、材料、手法的多元尝试。

对于参展的艺术家而言,“聚散”还有一个实际的意义,那就是在面临走出校园的情况下,他们每个人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到了岔路口。人生道路不一样的选择使这些年轻人之间本身也形成了一种聚散。而这个展览以“匆匆”之名,也是大家共同走过的青春之路的纪念册。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4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