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线与韵的魅力:洪耀与刘玉山欧盟绘画艺术展将呈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5-05 16:44:4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无题 (弹线) 1986 洪耀

1924年5月,在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前中国教育部部长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斯特拉斯堡莱茵宫举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场中国艺术展。这次展览也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时隔90年,2014年5月,在斯特拉斯堡成为欧洲首都和欧洲议会建立65周年之际,斯特拉斯堡市和人民再次迎来了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艺术展览活动:第一届斯特拉斯堡中华文化艺术周。

2014年的斯特拉斯堡中华文化艺术周将首邀两位中国艺术大师洪耀和刘玉山。5月6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盟总部,将举办洪耀、刘玉山两位中国艺术家的《线• 韵》绘画作品展。

无题 (弹线) 2011 洪耀

以线造型,表现大千万象,是中国自有象形文字以来,直至今日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手段。线的自身,伴同着画面中的章法、构图、结构,以及它的运行速度、力度、疏密、长短、浓淡、方圆的对比和协调,也在观者的眼中造成了不同的美感。线条自身所拥有的形式美,和它创造出的内韵,就赋予了艺术家一幅作品的艺术性和精神性。

但是,线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古人总结出的绘画十八描,在历代画家的传承中,就被不断地给予了改造,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善,更具表现力和个性化色彩。随着中西方在文化艺术中的碰撞和融汇,传统中国绘画中以线进行创作的画家们,也开始了大胆的探索和革新,乃至具有颠覆性的革命。

洪耀弹画现场

洪耀先生所采用的,便是后种手段——彻底摒弃了传统的线和造型。他的画面是抽象的,辨识不出画面中有何具体形象。他放大了中国传统绘画中隐藏不露的抽象因素,朦胧而含蓄。同时,借鉴荷兰冷抽象艺术家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法,用中国木工鼻祖鲁班的墨斗弹线,在予先铺设好颜色的肌理画材上,弹出很有对比变化的几何体——或三角形、或梯形、或方形,它们彼此间又互为穿插交错,而且是以不同颜色、粗细不同,浓淡不一的线性弹出来的。这些几何形不是像蒙德里安那样很理性、很安详地画出来的,而是有意地让它具有尽可能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而弹线时所冲击、溅落出的片状和点状色块墨斑,也使画面呈现出极丰富的变幻。因为画家在操作弹弓时是处于十分亢奋、激情迸发的状态,所以,弹溅出的线条和色彩,就非常具有活力和灵动性,使画中涌入了一派热烈、活泼的气韵。由于弹弓是掌控在一个有着精深艺术修养的艺术家手中,他可以理智地支配手中的工具,使其依自己的主观要求和意趣,循着艺术既有的法式、法则完成弹线。而画家用中国传统的工匠划线工具、中国传统的墨汁、颜色,在传统的中国宣纸上,以一个中国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弹溅出的一派缤纷动人的图画,就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和激动人心的效果,而且,充溢着一股浓浓的中国气派。因此,洪耀先生的艺术具有突破性,相当前卫。

无题 (弹线) 2013 洪耀

而同一展览的刘玉山先生绘画,则展现了传统绘画中“线” 与“韵”的更近乎常规的表现方式。它与洪耀的作品样式、风格、手法,以及所采用的技术技巧,乃至材料工具,都迥然不同。两相比衬,就使这个展览就更有意趣。

实际上,我们细读刘玉山的画作,便会感觉到,它们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水墨画。首先,它所传导出的意境和氛围感,就大不同于人们司空见惯的那种江南的灵秀、迷朦、温润的情调。他笔下的江南景观,更显古朴、厚拙、凝重,更富有一种生活的实感和民间生活的醇情,它们可以很自然地引起观者对过往历史的回味和追忆。他的画之所以耐读和让人动情,“画韵足、意境深”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从艺术的样式来看,我们很少见有画家,会以这样一种黑白节奏如此强烈的版画效果来作江南水墨画。而是,是用枯笔浓墨,在粗糙的民间草纸上勾勒出来的,因此愈显苍浑、老道。这种独特的水墨画风格,是画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一种大胆的演进。

安昌古镇 之一 (水墨、草纸) 2014年刘玉山

此外,画家在画面的形体结构布阵上,也巧妙而自然地运用了几何图形的对比交错法,因此,在古朴中又透射出了一种现代艺术所具有的整体感、秩序感和单纯性。画中的线条在流畅中见力度和韧性,在涩拙中见秀丽和挺拔。而且,线与线之间的穿插、交错、衔接,也都很严谨而有序,具有一种韵律美。而那些疏密有致的点子和浅淡雅丽的色彩,与浓墨线条相呼应、彼此托衬,就使画中的形象更显得清晰和俊朗。

安昌古镇之二 (水墨、草纸 ) 2014年 刘玉山

木渎古镇 (水墨、宣纸) 2013年 刘玉山

浙江古村 (水墨、宣纸) 2013年 刘玉山

红果实(水墨、宣纸) 2014年 刘玉山

女人体(木刻) 2014年刘玉山

中国著名学者 书法家启功先生题词

无题 (弹线) 2005 洪耀

无题 (弹线) 2011 洪耀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