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如果艺术是场冒险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1-23 14:51:45 | 文章来源: 来源:《人物》  作者:季艺


  因为他的才华、品质、专注、意志力与创新精神,也因为他的《最后的晚餐》创下拍卖纪录,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炽热状态的表征。

拍摄现场:曾梵志的气场是安静而内敛的。那天与他一起被拍的是索达吉堪布。“他是一个充满好奇的人”,在采访时,一个艺术圈里的人说。当看到索达吉时,曾梵志眼神里流露出了这种好奇,平时学佛的曾说他买过几本索达吉撰写的书,“你可不可以留一个联系方式给我们?”拍摄结束后,平素内向害羞的曾站在门口礼貌而得体地留下了索达吉工作人员的电话,表示希望有一天能约大师当面请教,随后安静告别。

起于微时

曾梵志先生一直为他的《最后的晚餐》被送拍而气愤。10月5日晚,香港苏富比40周年夜场上,《最后的晚餐》以1.6亿港币落槌,创造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新高。在那12天后,巴黎市立当代美术馆将为曾梵志举办一个大型学术展,《最后的晚餐》的收藏者尤伦斯夫妇决定出手这张作品。

在西方,艺术品的价格往往由它们参加过哪些重大展览决定,为防止美术馆与藏家串通炒作,美术馆邀请藏家出借展品时常常会与他们签订协议若干年内不准送拍。

尤伦斯签了借画协议,但打了一个擦边球:在展览之前拍卖这幅作品。“这给这个展览在舆论上造成很大风险,他们会怀疑我也参与其中。”这让注重名誉的曾梵志一度非常担心。

曾梵志现在的名声和身价与他的生意伙伴瑞士人劳伦斯关系密切。15年前,曾梵志的画并不是挂在真正的画廊里,而是上海波特曼酒店的走廊上。这里是上海首家独立当代艺术画廊香格纳的起点。它的主人瑞士人劳伦斯当时拥有的展示空间就是走廊两侧的两面白墙和大理石墙。“他一直很节约,就像有一种宗教影响着他。”曾梵志说。

曾梵志回忆起7年前他与劳伦斯的美国之行,劳伦斯劝说这位中国最炙手可热的画家与自己一起坐经济舱。坐在最后一排的曾梵志身后是洗手间,冲水与不断开关门的声音让他一个晚上没能睡着,“每个人出来都要撞我的肩膀一下,撞我一下我都要恨一下劳伦斯。”曾梵志说。一下飞机,劳伦斯对他说,你看,很快就过来了,相当于又赚了一万美金。

“面具”热得烫手

在中国当代艺术家里,曾梵志的藏家以名流众多著称。曾梵志把这些亲密友谊的开端归结为香港商人邓永锵的巧妙推广。邓是“上海滩”服饰的创始人,在香港拥有一家叫做“中国会”的会所。“那是90年代全亚洲最高级的会所。”曾说。

经由香港汉雅轩画廊老板张颂仁,邓永锵花4000美元买了一张“面具”系列的作品。画中人将手悬空放于胸前,做了一个像与人握手前的礼节性手势。

“在90年代初期的香港有钱没用,还要有身份和地位,身份和地位要看和英国贵族的关系,就像我们的商人崇拜政协委员。”曾梵志说。

因此,邓永锵把这张画放在“中国会”楼梯的走道上,并跟所有名流说这张画画的是查尔斯。“那张画穿着西装,手和整个状态确实很像查尔斯王子,但我画的就是一个普通人”,不过,这种解释做到了很好的推广,张国荣这样的香港明星,甚至戴安娜王妃都相信了这个故事,他们纷纷来到画前合影,曾梵志也随着这些名流照片的传播而声名大噪。


张国荣在中国会俱乐部和曾梵志“查尔斯王子”作品合影

邓永锵把曾梵志的油画推广到了一群同样有品质的买家中,为了让名流们意识到画的名贵,他又花了5000美金为其装上了一个高级古董框,这曾让当时的曾梵志感到悲哀:这幅画的实际价格还不如这个画框。

不到10年,当“面具”系列被送到拍卖市场,这个局面永久改变了。2005年,曾梵志的作品拍卖成交价跨越百万,两年后晋升千万。

冒险与忠诚

1999年,“面具”系列不断被市场认可,这成为曾梵志和香格纳画廊第一个在商业上成熟的作品。但在这时,曾梵志忽然想要放弃。“画得很枯燥,老想出去玩。”曾梵志说,“当创作动力没有了,就是觉得在混时间,很绝望。”

曾梵志开始尝试画别的东西,这个冒险一开始是私密并充满胆怯的,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但当劳伦斯看到这些新画时非常吃惊,“他说新的画真好,能不能做个展览?我说可以啊,不过不够。他说够了,让外界觉得你还可以往前走。”曾梵志说,“对我来说这是个鼓励。”

一年后,曾把“面具”的产量从每年10张左右降到两张左右,2004年则彻底告别了这个系列。

2006年,来自东南亚的资本第一次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和其他几个以创作符号式形象闻名的油画家一样,曾梵志也接到了他们的订单,对方希望用1亿元向他定制10张左右的“面具”,他立刻推掉了。“往回画比较忌讳,当你拿起笔,知道会出现什么东西,会特别恨自己。”曾梵志说。

两年后,经济危机令这批被“定制”作品陆续回流到了拍卖市场,每一个当初接受“订单”的当代艺术家都开始感到恐惧,这会令他们受到真正藏家的质疑—如果他们的收藏被艺术家以这种方式大量注水,势必会引起作品贬值。

对艺术忠诚也许是曾梵志最突出的特点,他坚持认为,每一笔都要由自己来画,在他位于草场地的工作室里,创作助手不可以接触画布,只负责替他准备材料。

在2003年,曾梵志便意识到在一个规则不健全的环境中能够自己控制作品如何重要。曾梵志开始有意识地回购每个时间段的重要作品,对作品的控制变得严格。

这种保守反而令藏家对曾梵志更为信任。2008年,佳士得的老板弗朗索瓦.皮诺来到北京参观艺术家们的工作室,因为被堵在路上,曾梵志破天荒地迟到了两个小时。“艺术家都希望把更多的作品卖给皮诺,谁都知道那是一个多么大的藏家,但我拒绝了。”本以为能得到更多作品的皮诺只从曾梵志那里买到两张作品,一张按照国际惯例,另一张曾梵志解释是因为自己迟到对皮诺的补偿。

曾梵志还拒绝了皮诺与其他艺术家共进晚饭的建议,他不喜欢和太多人一起吃饭。“皮诺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他也很喜欢有性格的人。”曾梵志说。第二天,皮诺又主动找到曾梵志,向他抱怨昨天饭局无聊,希望这次只和他共进午餐。

“面具”之后,曾梵志将象征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以“无意识”的状态邀请到了西方油画的色块、色彩与光影中,开始了“乱笔”系列。

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期间,皮诺以一个重要藏家所能给予的最大支持向世人展示了他对“乱笔”系列的肯定,他把其中两张挂在了自己在威尼斯大运河边格拉西宫的美术馆最重要的独立空间中,“这个空间的四面墙,只有对面的两面用于挂作品,剩下两面是空的,它非常纯粹,在此之前,它只属于那些重要的美国艺术家。”曾梵志在采访中说。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