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工·在当代"在京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2-20 09:57:56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12月18日下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工笔画学会共同主办的“工·在当代——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拉开帷幕。中国工笔画大展是由中国工笔画学会创立的全国性大展,通过每三年举办一届的方式来反映中国工笔画最新的发展成果,是工笔画领域内规模最大学术性展览。策展委员会将本届大展主题定为“工·在当代”,意为关注在当代全球文化和中国文化生态中,工笔画艺术和其所代表的文化力量的存在与价值,所以本届大展不仅呈现了在过去三年中工笔画创作的丰富多元面貌,也对今后工笔画的发展方向具有启发意义。

本届大展使用了中国美术馆一层的全部展厅,共呈现了146位艺术家的近400件作品,其中的大部分作品为参展艺术家们2013年的工笔新作。展览囊括了当前最为活跃、在工笔画各个领域最有创新意识的老、中、青三辈艺术家参展,其中包括18位特邀艺术家、60位学术提名艺术家和68位社会征集入选艺术家。展出的作品则涵盖水墨、彩墨、综合材料、绘画装置等多种媒材,充分展示出当代中国工笔画多元的发展路径和丰富的探索实践。

特邀艺术家部分由工笔画界的学术带头人组成,共展出了21位当代著名工笔画家的作品,其中即有林凡、冯大中等山水花鸟画家的代表新作,还有何家英、孙志钧等人物画家的精品力作。步入一号展厅,迎面看到的是林凡2013年的大幅新作《家》,画家在作品中描绘了一只白鹤在静谧的芦苇丛中守家的温馨一幕。为了让展览的代表性更加丰富,本届展览首次邀请了台湾及海外艺术家参与,他们的作品也在这部分呈现。其中包括台湾艺术家袁旃和旅美艺术家李华弌的作品,袁旃的《鉴》根植于传统民间艺术,同时具有卡通画般的亮丽彩色,而旅美华人艺术家李华弌的《此山中》则带给大家复古浓厚的山水意境。观众可从这部分作品中看到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工笔画不断生发新意,走向多元发展,最后形成了不同地域、流派乃至个人特质的演变历程。

学术提名艺术家部分是大展最重要的板块。策展委员会在挑选参展艺术家方面坚持以学术标准来选择在工笔画上真正有学术性、探索性的艺术家参加展览。这部分展示了工笔画丰富的面貌,其中包括江宏伟的《春光》、喻慧的《风声鹤唳》等对传统题材和图示进行转化创作的学院派画家作品,也有刘金贵的《祖国的花朵》、王冠军的《锦瑟年华》等以当代社会景观为描绘对象的人物画作品;还有徐累的《气与骨》系列、张见的《蓝色假期》等以中西融合为导向同时追踪中国艺术传统哲思的作品;此外,该部分还展示了姜吉安、杭春晖、曾健勇、彭薇、涂少辉、郝量、肖旭等艺术家为积极探索工笔画的新边界的创新之作。

社会征集入选艺术家部分则是委员会为了避免遗珠之憾特地向社会公开征集作品,这部分由入选征集作品组成。征稿工作启动时,立刻在各大艺术专业院校和各地活跃的中青年艺术家之间引起热烈反响。经过五个月的时间,委员会收到了报名艺术家提交的作品图片6000余张,经过专家组的两次评审,终选出了66件工笔画作为入选作品参加大展。这部分作品在风格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面貌,其中的个别作品具有较强的学术探索性,显示了工笔画界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冯大中在新闻会上表示,本次大展无论是在展览的组织形式或是学术研讨方面,处处都体现了一种“工”的方式,从筹备到展出,每一个步骤都是精益求精、力争达到完美。选择“工·在当代”为主题不仅表达了对工笔画历史地位与现状的深切关注,也体现了本届大展细致缜密的筹备方式,更包含了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的期待。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作为大展策划委员会主任强调,本届大展可以刷新大家对工笔画以往的习惯认知,希望展览能发掘并推广以“工”为主题所代表的文化精神。面对当今的文化语境,本次工笔画大展在策划上提出了两个命题:一是工笔画如何站在当代,从而在创作上形成学术的精进;二是如何将工笔画的“工”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提练出来,引导社会通过理解“工”的精神,反拨粗糙,品鉴精雅,带给人们别样的体验,通过打开新的文化可能性来提升整个社会在审美层面上的品质,这是工笔画可以体现的社会价值所在。此外,工笔画艺术及其所渗透的文化情怀也能够在进行国际艺术交流中跟西方其他文化艺术对话,发扬中国艺术在当代的独特精神价值。

“工·在当代——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将从2013年12月18日展至2013年12月26日结束。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