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于中华世纪坛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0-28 14:23:29 | 文章来源: cafa.com.cn

主题阐述

“灵光”(Aura)作为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艺术美学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被作为区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标志。常常用来概括和表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由于其去手工、去审美和去膜拜化的过程及特点,古典艺术中那种作品内在生发出来的生命气息和外在包围着它的灵韵,以及被赋予的光环缠绕交织一起的“灵光”消逝或黯淡了。而本雅明当时所提出的艺术“灵光”的消逝,主要来自摄影、电影的出现,以及由此导致的后来以印刷、广播、电视等新技术和传播为代表的媒体变革。然而,今天当我们进入数字信息技术时代之后,重新探讨本雅明所谓的那个曾经促使“灵光”消逝的“罪魁祸首”之一——摄影时,却发现 ,所谓艺术的“灵光”,或许被转化而依然“灵光”,或泛化而为更开放的形态和意义。尤其是在一个被称为“黑暗”的数字化时代,对“灵光”的重新体认,重新把握、审视“灵光”的定义和价值,这不仅仅是一种渴望,更是一种理论探讨和现实行动。

无论是消逝、黯淡,还是重温,重构,在这个“去魅——返魅——再去魅”的过程中,一个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后灵光”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伴随着数字技术信息的革命,它以一种疯狂、快速、虚拟、迷人和超验的方式改变着艺术的媒介方式、创作观念、及呈现与传播手段,也逐渐改变着我们对待艺术和观看艺术的眼光和态度。在“后灵光”时代的艺术,正处在一种以人造的、社会学的“灵光”去模拟与重构、弥散与生成出一套新的艺术价值和标准的过程之中。

今天,对于“摄影”来讲,也许正处于一个最好,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将“灵光与后灵光”作为“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的主题,一方面是想将摄影作为艺术的两种不同状态形成一种彼此参照、相互对应的维度,呈现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想探讨摄影如何在既往与当下、本土与国际、媒介、技术与社会的语境及关系中,生发与呈现出新的认知与体验,以及在这个充斥“后灵光”的数字时代,如何重新把握和认识,及定义当下艺术“灵光”的特征与意义!

相关学术活动

1、论坛 (1)、国际论坛: 摄影与艺术机制 活动将邀请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博物馆机构中的摄影部分负责人、策展人,请他们发表主题演讲并结合圆桌讨论的方式,探讨美术馆、博物馆这种艺术制度下的摄影展示、研究、出版、保护、收藏等相关议题。 (2)、青年论坛:灵光与后灵光——新摄影新问题 一直以来,青年摄影批评家在中国摄影界是个十分模糊的群体概念。直到最近两年,一批热衷摄影理论批评和摄影策展实践的青年人涌现出来,他们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以及不同的看待当代摄影的角度。而本次双年展主办方也针对这批青年摄影批评家、策展人设立了一个“爆名展!”版块。因此,“青年论坛”也将围绕他们的展览和各自对当下摄影的判断和讨论进行展开。

2、研讨会 摄影、民众新闻与社交媒体时代 随着微博、微信等公共社交媒体的出现,它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交往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摄影的传播方式、途径和功能。今天,Web2.0已经将我们带入一个所谓“自媒体”的时代。为此,主办方将邀请一批在新闻传播领域和视觉文化研究领的有关专家学者,对这一新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和摄影场域展开深入研讨。

3、讲座 三人“顶谈” 三人“顶谈”部分将以若干个三人对谈的形式,用一种或比较激烈对抗或轻松幽默的方式探讨当代摄影中的各种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形式很像有关摄影的“脱口秀”。届时,讲座对谈活动将邀请参加此次摄影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策展人和嘉宾们一道为观众奉献一场场精彩的讲座和对谈。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