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香港当代艺术博物馆M+为何一次次惹火上身?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9-19 20:56:21 | 文章来源: 21世纪商业评论

当大黄鸭还呆在香港的海港城晒太阳的5月,香港的艺术圈闹翻了天,但惹火的却不是这只萌爆全城的鸭子。在香港立法会“监察西九文化区计划推行情况联合小组委员会”上,外汇基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立法会财务委员会副主席陈鉴林一番话引来轩然大波。陈说:“凡是不雅、淫亵,甚至有政治成份、侮辱成份的艺术品,都不属于艺术品。”这件事的由头则是M+,香港西九文化区的核心区域、将于2017年落成的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媲美世界顶级美术馆的大型视觉文化博物馆,重点展出的是当代艺术作品,包括艺术、设计、建筑及影像等作品。为香港量身定制M+不是单纯复制如泰特美术馆和纽约MoMA等西方博物馆。

但这已不是M+与西九文化区第一次惹火了,从1998年时任行政长官的董建华提出兴建西九文娱艺区,到2008年香港立法会拨216亿巨款发展西九并开始整体规划至今,西九莫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近三年,西九文化区每一年都会有大新闻刺激着舆论,从闪辞的行政总裁,到花费1.77亿港币部分购买、部分收购瑞士当代艺术藏家乌利。希克的1463件作品,再到今年6月造价近50亿的M+博物馆计划出炉。经历了一次次的舆论漩涡,今年已是李立伟博士上任M+行政总监的第三年。“这个项目让人无法抗拒其吸引力。”

 李立伟告诉记者,三年来他的初衷从未改变:“我加入M+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看到了可以打造一个大型博物馆的前景,可以在世界上如此有活力的地方从零开始,从理念、团队、内容到建筑,一步步真正地由内而外地打造它。这些从未改变过。”今年6月,M+距离其愿景又更近了一步,曾获得过普利兹克建筑奖、北京奥运主会场鸟巢的设计师团队Herzog & de Meuron与本土团队TFP Farrells获选为M+的设计团队。在他们的设计方案中,建筑由竖向楼面与水平展厅组成,从外部来看,其结构呈现倒转的T字形态,但与其地下凹陷式展厅相结合后,在整体空间上则形成了“+”的十字形态。Herzog & de Meuron的早期设计概念受到西九文化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启发——位于地下的机场快线隧道,并利用其地形打造出富有弹性的展览空间。设计师开辟了这片位于博物馆下方的隧道,为大型装置艺术、雕塑和表演艺术勾勒出凹陷式的展览空间Found Space。在Found Space之上,水平展厅提供的是较为传统的陈列空间,其中央广场可通往所有画廊空间,广场透过顶部的椭圆形天窗获得充足的自然采光。在一个兼有凹陷与垂直特点的区域中进行展览,这对于艺术家和策展人可谓不小的挑战,但如果利用得当,就能够让观赏者在踏入博物馆的一刻起便能获得特别的体验。“M+是一所为香港量身订做的崭新博物馆,而不是单纯复制如泰特美术馆和纽约MoMA等西方博物馆。M+承担着根本教育的角色,它提供的项目必须超出纯视觉艺术展览的范畴。” Herzog & de Meuron 在接受《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采访时如是说。事实上,这也恰恰是M+的定位,使用了那么多纳税人的钱建造规模庞大的公共项目,自然离不开本土,必须为港人服务。在李立伟看来,M+是香港艺术界的骄傲,“香港渴望拥有一座全新的博物馆,也许周边的亚洲地区都有这个愿景。我们希望建造一座香港艺术界旗舰的博物馆,同时又能让周边其他现有或将来建成的博物馆有所启发,M+可以成为学习、休闲、探讨和辩论的地方”。改变艺术生态M+是一所当代艺术博物馆,但有些人总会过于保守而不愿接受新事物。

9月,作为西九文化区的核心艺术设施之一,戏曲中心终于要破土动工了。至此,自港府建议兴建西九文化区已过去了15年。15年间,建立M+的计划可以说历经了许多波折,并非一蹴而就,事实上,它起初不过是西九文化区的备选方案。西九文化区的计划包括7座剧院、4座博物馆、一座会展中心,另外还有众多购物中心、酒店、写字楼和住宅楼。只不过,当香港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那些秘密交易的猫腻被暴露后,规划者才不得不重新考虑开发计划。

上海当代艺术馆前馆长何庆基曾担任过西九文化区的咨询委员,他撰文指出,在香港,任何新的文化机构都要面临着高价的地产问题,启动M+的项目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西方的博物馆体制在中国并没有太久的历史,而且去博物馆参观不是一项普及的社会活动,公众对于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现当代艺术”依然感到陌生。经过了几个月的会谈,咨询委员会提出取消原计划当中的4座博物馆,代之以一个大型的艺术空间。当时咨询委员们并不打算将之称为博物馆,于是沿用了它的临时名字“Museum 加(M+)”,这个艺术空间将致力于展示20与21世纪的视觉文化产品,着重强调香港的视角和“当下的”展览手段。何庆基表示,“M+”的很多方面都存在暧昧不明的成分,是有意为之,为的是给未来的工作人员的想法留下空间。

但此后,M+关于视觉文化的定位一直遭到业内质疑,特别是去年与乌利。希克达成一笔艺术品的交易与捐赠收藏后,M+遭到了猛烈的攻击,比如“未有馆、先博物”、“收藏了一千多件垃圾”等。面对这些批评,李立伟依然直率地表达自己心中的看法,直面这些棘手的问题,他告诉记者:“没有批评的声音才让人担心和吃惊。批评声音的出现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因:第一是由于事件与他们有直接关系,因为我们所做的将会改变现在的整个生态;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个人品味的不同,而对此我们可以做的并不多。我们是一所当代艺术博物馆,但有些人总会过于保守而不愿接受新事物。你可以在世界各地发现此类问题,并不仅仅发生在香港。”

的确,就视觉艺术来说,其定义是难以被概括的,此前的分类如电影、录像艺术、设计、建筑等的区别已越来越模糊。“是时候接受这些分类之间的流动性了。可能在香港文化生态中,视觉艺术及视觉文化的体现相较于表演艺术来说,一直未受到重视。但对于艺术、设计、建筑等的视觉性表现,总体的关注度正在快速增加。”李立伟说道。经历了风风雨雨的M+仍在前行,李立伟告诉《21CBR》记者,他的团队目前正主要忙于M+的建筑与设计,以及对移民加拿大、美国和欧洲的中国艺术家进行研究,同时还会继续购入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艺术品。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