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看点:亚洲艺术生态的新规则
“回到亚洲·亚欧美术策展案例展”扬明亚洲立场
凭借“亚洲美术策展人论坛”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大的策展资源,主办方还同期举办“回到亚洲·亚欧美术策展案例展”。案例展将与会嘉宾近年来心中关于亚洲问题最好的展览“空运”到广东美术馆——将相关的提案、文本、现场记录以及与艺术家往来的书信进行案例文献呈现。案例展立足亚洲本土策展人或美术机构的策展实践,又涵盖欧美策展人和机构策划涉及“亚洲意识与亚洲经验”的典型案例,以此作为对亚洲艺术生态的生动观照。
从图式语言而言,亚洲每个文明都有其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这个“关于策展的展览”暗含了不同文化、学术背景下的策展人对亚洲艺术、亚洲艺术史的理解和建构。从艺术图景而言,既有亚洲自我视角中的亚洲,也有欧美视角中的亚洲,呈现出东西方不同角度的艺术体验。主办方期望在这场关于展览策划、书写和运作方式的国际性集体亮相和总结中,将亚洲艺术置于全球艺术生态的语境中,突破东西方的二元对立,在东西文化碰撞中传递亚洲的话语,扬明亚洲“自我”的立场。
目前,新加坡国立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赛尔努奇博物馆、韩国首尔市立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柬埔寨国立博物馆、大阪日本国立美术馆、印度国立现代艺术馆等全球多家艺术机构的策展人正积极回应。MoMA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东京1955-1970:新先锋派”、 法国赛尔努奇博物馆的“越南印象——从红河到湄公河”、韩国首尔美术馆的“桃源梦”等展览提案也脱颖而出。策展团队将尽可能复原工作现场和流程,力图揭示案例背后的工作方式与态度,以及蕴含其中的世界性与当代性,使观众能获得一个全景式的思想体认。
他者视角:西方眼中的亚洲
MoMA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案例是“东京1955-1970:新先锋派”。展览展现了二战后十五年东京艺术和文化的发展盛况。战争、破坏、政治动乱以及剧烈的社会文化变革为东京的艺术家们留下了新的记忆烙印,他们的作品特征大致分为几类:内化的比喻形式、对自己身体的使用、对蓬勃发展的流行文化的积极介入,以及工业和消费主义的思想残余,同时,交叉流派和媒介实验也开始兴盛。展出的作品涵盖多种媒材及形式,呈现出协作以及冲突的艺术性叙事,并以城市作为孵化器,引进种种源于都市迅速生长和改变的先锋派实验。
法国赛尔努奇博物馆的展览案例是“越南印象——从红河到湄公河”。19世纪下半叶,从越南北部红河右岸一直绵延到西贡和南部湄公河的土地,激发起法国殖民者的浓厚兴趣。二十世纪初期,法国政府十分鼓励艺术家们在越南授课并创办艺术学校。河内院校走出的艺术家们采用建立在线性透视法和空间体积研究基础上的现实主义手法来进行艺术创作,为参观者诠释了以女性为中心展开的现代生活场景。展览中所展出的作品是东西两种文明相互融合的鲜活见证,更是一个时代的动人回顾。
“西方如何以‘他者’的眼光和语言来影响亚洲”是亚洲策展人经常探讨的话题。随着历史的推进,参观者可以感受从俯视“他者”到从“他者”的角度考虑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转换,“他者”眼中的亚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比,将呈现出东西文明的差异。
自我表达:亚洲眼中的世界
由日本国家现代美术馆、韩国国家当代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以及日本基金会的联合举办的“立体主义在亚洲”展览,首次把关注点放在亚洲艺术家如何接收及回应立体主义潮流的问题上。当“立体主义”作为一种传播西方“现代艺术”概念的艺术形式,发生在亚洲国家,它便与当地的各种艺术风格、传统和风俗习惯不断碰撞和融合,使“现代艺术”包含了更多不同的文化特质。展览通过重新审视亚洲现代绘画,希望在立体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对峙中提出亚洲观点。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展览案例是“北宋汝窑青磁——考古发掘成果展”,这是日本与中国合作的一个考古展,发掘了传世品中没有的器形,使我们走近北宋汝窑青瓷充满神秘与魅力的世界,感受中国绚烂的古代文明。
这些展览生动展示了亚洲艺术家在艺术创造层面开始逐渐形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反射出亚洲艺术面向世界所发出的独特声音,展现了亚洲策展的新思路。而这可能真正蕴含着“亚洲意识”的觉醒。
中国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希望透过本次论坛与案例展,从本土出发,以亚洲为支点,在全球范围内塑造亚洲的艺术和学术形象;通过碰撞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通过自醒和他者的“目光”探求优化亚洲艺术策展的新思路。在沟通与对话中,寻找亚洲普遍存在的艺术文化特征和行为,提高自己对他者的观察能力,从而寻找跨文化的公共空间,是本次论坛的深层期待。它所开启的思想和方向,对促进当代东西方文明的理解和共融都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