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首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在上海浦东龙美术馆举行,数十家中国民营美术馆及数百位业内领袖集聚,共同为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发展把脉。与会者在论坛上达成共识,民营的、私人的美术馆也肩负着社会责任,须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并让公众参与其中。
私藏体现公共属性
在圆桌讨论环节,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吕澎提出了民营美术馆的一大共性:在当下中国,“出身”于地产、金融机构或个人投资的民营美术馆,投资人往往讲求投资回报率,关心用多长时间在多大范围内实现资产增值。当资金链出现松动或投资人的投资方向和喜好转换,民营美术馆是否还有可持续性?
龙美术馆执行馆长黄剑回应说,龙美术馆的藏品毫无疑问是王薇女士和刘益谦先生的个人资产。刘益谦先生有要求,藏品一旦进入美术馆这个使用体系,就要做展览、做公共教育,有学术功用。本届论坛轮值主任、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说:“当我看到我和我先生收藏的那些珍宝在美术馆展出时,不禁流泪。我深深感到美术馆才是这些艺术品的最终归宿。这也促使我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理念贯彻在龙美术馆的理念之中。”
邀请不同受众参与
作为外援的前英国当代艺术中心总监Philip Dodd受邀出席论坛,他探讨了民营美术馆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以及运营策略问题。他说,现在中国民营美术馆在全球开花结果,它们碰到的问题,在20世纪世界上其他民营美术馆都碰到过。他认为,中国民营美术馆是非常有潜力的,前提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要考虑如何和目标受众沟通。他举例说,伦敦泰特当代艺术馆曾经邀请出租车司机参与开馆,因为他们是城市重要的参与者。民营美术馆应考虑对的士司机开放、对30岁的年轻人开放,将其在社会上推广。必须非常关注你们的受众,关心他们的语言,关心他们的所想、所闻、所见。
属性不是核心问题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演讲中指出,民营还是国营的属性,不是美术馆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应把我们的美术馆做好,为公众所喜欢,成为城市的地标和公众的依赖。陈履生以龙美术馆为例说,理想的民营美术馆不仅仅要有很好的场馆,也不仅仅要有很好的藏品和陈列的方案,还要有很好的观众。“如果我们的观众、整个周边地区没有把龙美术馆作为生活的依赖和公众家园,我想它就称不上是一个成功的美术馆。”
竭尽巧思吸引观众
前今日美术馆馆长谢素贞在谈及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发展现状和困境时说,要竭尽巧思吸引观众来美术馆参观。“唯有与观众共舞,美术馆才能永续生存。” 震旦博物馆董事赖任辰提出,办一个美术馆,一需要时间,二需要做好自己的学术研究及收藏、策展工作,但更重要还是教育推广这部分,观众是需要时间培养的,就像森林中的树木一样需要时间来栽培。
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创始人戴志康直截了当地提出,美术馆就是为公众服务的。如果只是藏几件宝贝自己玩,就不用开美术馆了。他以自身经历作比,三五年能搞起一家企业,但用八年开办喜马拉雅美术馆,觉得只是刚起步,“资金很重要,但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开个酒店人头济济,但开个美术馆,总是人群稀少,所以,我们要寻找做好这项事业的动力。”他为民营美术馆鼓劲道:“我相信最好的美术馆是民营的。”
在昨日论坛现场,与会各民营美术馆代表还成立了“中国民营美术馆联盟”,以此加强国际、国内民营美术馆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中国民营美术馆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建立有效机制?如何做到规范化、国际化运营? 如何成为城市公共艺术教育的平台?如何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论坛逐一研讨了这些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