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尚扬:吴门楚语”即将在苏州博物馆开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9-06 13:42:3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尚扬:吴门楚语”展览将于2013年9月11日在苏州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担任策展人,知名学者王鲁湘先生担任学术主持,由苏州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北京世纪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主办,《艺术时代》杂志承办。这次展览将集中展示尚扬近来的艺术探索,呈现不同以往的艺术风貌。

“吴门”和“楚语”是尚扬此次苏州展览的两个关键词。“吴门”一词中有 三层意思:第一,吴门作为古典的苏州;第二,吴门作为中国现代化最成功的现代苏州;第三,经典和现代的极度冲突。“楚语”一词也有三层意思:第一,作品出自曾长期生活在楚地武汉地区的当代艺术家;第二,在古典楚文化和吴文化遭遇时,如何接受和对待这次的差异;第三,如何在这次遭遇中显现出当代艺术的实验性。

艺术正处于巅峰状态之下的尚扬,虽已年过七十,却借助这次展览进行了一 次颠覆性的当代艺术实验,即放弃“董其昌系列”所标识的他已经取得的成绩,向另外一个方向再度进行探索和突破。尚扬最为著名的“董其昌系列”作品,已经被学术界认可,被市场认同,并且博物馆也已经开始收藏。这对于有些艺术家来说,已经是结局,而对于尚扬来说,他竟然将之作为其新的开始。因为他的一 幅董其昌系列的 11 米长的大型作品,2012 年在上海美术馆展出之后,一家知名民营美术馆要求收藏这件作品。结果,他将之毁坏,做成了“吴门楚语”这个展览的第一件作品。把“成功”和“代表”的作品,重新拆毁和重建,这是世上很少发生的巨大的艺术才能表现出来的道德勇气和灵魂的力量,显示出尚扬的巨大的可能:尚扬的艺术经过一次重要变化之后,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现象, 即在艺术本体上,超越了已有的西方艺术对于物质本质和精神实体的认识,而把自由,以及从无到有的生长状态,作为艺术的本体。由此,绘画不再是三维的空间幻觉,也不再是平面的布置与设计,而是随着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不断从虚无和空白中生成的痕迹与精神的记录,每一张画都可谓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写作。在这个 过程中,尚扬的艺术实践越来越被艺术家本人向高度凝练的方向推进。从这个意 义上讲,尚扬具有双重性质:其一,功成名就的“过去的”当代艺术家;其二,代表正在进行实验的当代艺术现象。而这次苏州博物馆的展览即将把艺术家最新 推进的成果公示。

展览发生的地点也颇有深意。展览在苏州博物馆举办,无疑将与苏州的文脉呼应,同时还将呈现一个特殊的对话,即艺术家尚扬与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对话。苏州博物馆自身的结构已被贝聿铭先生设计为一个高度整合的意象的框架。任何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在其中被展示,就必须与贝先生预设的框架进行一番“较量”: 进入博物馆的作品,并非完全依据自我个性和建筑经验来完成表达与呈现,而必须要与被贝聿铭带入新博物馆的整个苏州园林(苏州老博物馆所连接的拙政园为其实体代表)的余绪产生交织、缠绕、纠结和分离,不是在“贝氏框架”中灭亡,就是在其中解放。不断有艺术家在其中一试锋芒,尚扬的办法则是为此专门用苏州当地的材料做了一批作品,是针对博物馆的当场的状态和当下的思考而设计的展览。

尚扬的艺术在苏州博物馆的展示,其本身也体现了当代艺术作品的两个性质: 其一为在场性,如果没有苏州、没有园林、没有贝聿铭,以及没有潜在的董其昌精神的延续, 尚扬这批作品在特定空间中展现的气韵,就会失去其动人的力量;其二是当下性,这样的文脉传承、时空对话,若没有艺术家的实验、没有北大《中国 当代艺术年鉴》编辑部与北京世纪墙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策划与关联,也很难实 现。此外,由朱青生教授领导的“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hinese Modern Art Achieve ,CMAA)”北京大学工作组将尚扬作为个案来研究,一直在不断扩充的 “尚扬档案”,也为艺术展览的发生提供了历史线索和学术支撑。因而,这是一 次充满想象、意韵与创造性的展演,相信能为观众带来别开生面的视觉体验与精 神享受。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