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时代肖像:当代艺术30年于上海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8-19 10:46:22 |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2013年8月17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的“时代肖像——当代艺术30年”,呈现100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约300件作品,这个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录像和摄影等作品形态的大型展览以肖像为主线,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中国当代艺术的极佳切入点,串联起中国当代艺术发展30年的清晰脉络,也为我们把握肖像艺术的特性及其投资价值提供了线索。

纪实摄影名家入选

据策展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旭透露,这次大展有诸多看点:首先,大展的作品主要借自国内机构与藏家,汇集了陈丹青《泪水洒满丰收田》、罗中立《父亲》以及何多苓与艾轩合作的《第三代人》等美术史上的经典,以及张晓刚尺幅最大的《大家庭》、刘小东的《十八罗汉》、喻红的《目击成长》、曾梵志的《面具系列》,还有众多当代名家的代表作,其中包括朱新建、李孝萱、刘庆和、李津、靳卫红等水墨名家的力作。

与传统的肖像画展不同,大展在画作之外还展示了谷文达、隋建国、张洹、岳敏君、杨剑平、向京、姜杰、刘建华、李占洋等艺术家的雕塑与装置类作品;观众还可以看到张培力、宋冬、缪晓春、杨福东、杨振中、徐震、崔岫闻等影像名家的新旧代表作;尤其是所展出的摄影作品中,除了顾德新、王劲松、荣荣映里、

邱志杰、翁奋、苍鑫等人的观念摄影作品外,还精心选择了张海儿、肖全、陆元敏和韩磊4位纪实摄影名家的代表作。

肖像艺术VS当代艺术

“‘肖像’的传统概念,在这个展览中既被颠覆又被重建。”策展人李旭表示,这是一个当代艺术展,因此对肖像的理解跟传统的学院的理解不一样,可谓“泛肖像”,是跟人的身体、内心世界以及社会角色有关的人的形象。为此李旭把整个展览分作“具体的人”、“内心世界”、“身体语言”、“社会形象”和“未来生存”等5个单元。尽管如此,他预言展览开幕后一定会有争论,有人会质问说:这是肖像吗?

“不是每一件都是当代艺术品。”李旭强调,“为了说明中国当代艺术的起源和来龙去脉,我把一些学院的作品放进了‘身体语言’这个单元,用来和当代艺术作品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让观众意识到,同样是表达身体,什么是当代艺术的方法。”他把能够提示和映射人物的视觉图像一并网罗,多元地展现出“肖像”在不同层面上的含义,进而提供给观众全方位解读的可能性。

重温历史反思当下

“有媒体问我,为什么选了那么多60后的艺术家,其实我也是60后,他们现在已经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这和他们的年龄、经历与艺术成就有关。在当代艺术重要艺术家的名单上许多名字是不可缺少的。”李旭特地谈到了1991年“新生代”群展上推出的“新生代”艺术家,包括刘小东、喻红、赵半狄等。他认为这些人所代表的60后艺术家,个人经历比较特殊,生在“文革”,面对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变,也面对开放带来的境外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因此这一代人没有统一的价值观。

当然,这对艺术创作是好事,所以他们在创作上的表现很丰富,在肖像方面的成就比较大。从代际交替看,他们之前有劳模一代、知青一代,之后则有卡通一代,到了他们这个“新生代”,要表现的就不再是宏大叙事、集体关怀,而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他们想过最平凡的生活,改变了原来的表达方法,如刘小东把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带进来。他们的作品中文化关怀的方向变了:之前是从政治文化走向边疆文化、乡村文化,如陈逸飞就画水乡、画西藏。到新生代之后就完全是表现都市文化。

为了重温这段历史,李旭还邀请文学批评家吴亮、摄影评论家顾铮、音乐评论家孙孟晋和电影学者张真等在展览期间举办讲座,与观众一起来全面回顾中国当代艺术的30年之路。他说:“作为策展人,我希望这个以中国人30多年来的肖像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展览,能够在每一个观看者的心目中唤起对历史和今天的共鸣。我期待这样的展览能够在知识界引发更多关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纵深讨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