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期 跨界艺术商业,挑战社会认知
放弃绘画事业的赵半狄,给艺术界留下了问号。自1999年后,赵半狄开始运用熊猫作为其艺术创作符号,开启了“熊猫时代”。其实早在1996年,赵半狄便开始运用熊猫符号进行其诸多跨界尝试中的一个方向。
1996年,赵半狄第一次运用熊猫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做的是年历,“那会儿年历上都是大美人,我和歌手张浅潜,还有熊猫,做了一个三口之家的年历。”这本怪异的年历让他血本无归。
悉尼双年展策展人却认可这种特别的影像,他请赵半狄为1998年的悉尼双年展创作新的熊猫作品,并作为当年双年展的海报之一。“那会我还没有想好是否运用熊猫作为创作元素,就是有种好玩的心态。”
此后,赵半狄又创作了与熊猫对话的作品,包括戒烟灯箱广告等,让自己的创作更为公共化。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上,赵半狄开始携带其熊猫玩偶亮相。
为什么是熊猫?赵半狄告诉记者,“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中国的符号,作为一个个体,试着‘拥有’这个符号,最初只是个有趣的试验,但当这种‘绑定’产生了奇特的化学反应之后,我觉得这简直是一扇熊猫之门。我有义务给中国社会展现一个特别的景观,是隐喻,也是行动,关于公共话题,也关于审美,我能感觉到,这是我逃离脆弱之后要去的艺术世界。”
1999年以后,赵半狄便完全进入了自己的跨界艺术时代。他脱离绘画,以各类奇特方式和媒介,实践着与之前艺术理念不同的作品。赵半狄创作“熊猫奥运会”、“熊猫时装秀”、电影《让熊猫飞》等等,他将自己的跨界艺术伸向了时尚圈、电影圈。这些被赵半狄自称为“挑衅艺术边界”的作品也挑战了人们的认知。英国著名艺术刊物《艺术评论》如此评价赵半狄作品:“站在社会主义主流艺术和资本主义商业艺术的交叉点上”。
同时,赵半狄拥有的这种跨界能量又让其成为各类商业品牌合作的座上宾。2007年中国大众汽车力邀他导演并出演短片“大众熊猫”;2013年,世界时尚品牌迪奥男装邀请他执导并出镜迪奥平面广告,标题是“赵半狄和熊猫的迪奥仪仗队。”策划这一广告的,除了迪奥男装的设计师 Kris Van Assche,还有英国著名时尚杂志《POP》的主编Ashley Heath。他对赵半狄艺术的评价是:“作品大胆而有趣,专注并了解时尚世界的密码”。
决定终结熊猫时代的赵半狄已度过了其创作的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中,作为画家的赵半狄是没有争议的,而“绑架”国宝熊猫的赵半狄,从一出场就注定充满争议,赵半狄说,“这也许就是古典和当代的不同。跨界包括两个层次,挑战艺术形式甚至门类的界限,挑战社会事件和艺术作品的界限。充满惰性的社会和个体,不容忍这样的跨界,这些争议在某种程度上证明,我是有创造力的艺术家。”
幕后揭秘:谁在为赵半狄埋单?
很多大型的当代艺术都顶着“项目”的来头,由投资人或赞助者的资助完成。赵半狄的“熊猫人”跨界艺术也是如此。维持他创作并不断“烧钱”的是画廊、艺术基金会,以及个人。
说到个人,不能不提到两个瑞士人。一个是劳伦斯(Lorenz Hebling),作为著名的香格纳画廊老板,他是赵半狄艺术项目的一贯支持者,比如登上国际时装周的“熊猫时装秀”,就是由他慷慨解囊。另一个瑞士人便是前瑞士驻华大使,著名收藏家乌里·希克(Uli Sigg),“熊猫奥运会”和电影《让熊猫飞》等项目都由他力推。其中,“熊猫奥运会”花费的40万美元便由希克个人赞助。而与电影《让熊猫飞》同时进行的艺术实践中,希克曾用100万元买下了青少年以熊猫为题的部分作品,其中包括用10万元购买了郑州一名女中学生的作文《我爸就是一只熊猫》。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支持的背后回报则是赵半狄这些跨界艺术作品。事实上,赵半狄和熊猫的各种图片和影像在收藏界一直具有不菲的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