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推计划建立学术范例引导市场
相比青推计划第一季,第二季有了一些调整,分成两个板块:一个叫“进入美术馆收藏体系板块”,希望中国的艺术机构要在他们刚刚成熟、市场价格不是特别高,还有一定对学术需求的时候,对年轻雕塑家的作品进行收藏。其实这部分在第一季的时候也有展开,但并未形成成熟的操作模式。2012年1月8日至2月13日,青推计划在今日美术馆展出,地点在2号馆2层和3号馆1、2层,如果是商业展览考虑,那场租费用就是很大一笔开销,但今日美术馆仅收藏了UNMASK、文豪等人的方案,“我觉得这是一个作为学术机构应有的前瞻性,也许五十年后发现他们是最聪明的。”吴洪亮说。
另一个叫“持续性发现新艺术家过程”。唐尧、吴洪亮他们这几天在看全国各大院校毕业展,希望选择新的艺术家进入系统,当然也会有部分艺术家因为工作、生计等问题不做雕塑,自然就淘汰了,“整个系统变成一个活水,而且有层次的活水。”
中国雕塑学会希望将青推计划做成一个学术范例,尽量少受市场影响。同时希望以学术来引导市场,而不仅任由市场炒作,避免造成市场的单一评判标准。
随着青推计划的逐步进展,也开始逐步得到了一些成效。参加第二季青推计划的陈融,此前也参加了第一季的活动,他认为:“这个计划最大的意义是在于,让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有信心继续在雕塑创作这条路上走下去。现在依靠雕塑创作能维持自己生活的人,可能也只有一两个,我们班有18个人。”这种情况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高校中,都普遍存在。
青推计划这种重研究、轻市场的选择,可能并不仅仅是吴洪亮、唐尧、潘松这三位策划人的个人决定。他们三人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国雕塑学会的理事。中国雕塑学会当年注册时候的业务范围是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其组成人员也都是刘开渠、程允贤、王克庆、潘鹤、曹春生等中国老一辈雕塑家,这也就决定是这是一个社会学术团体,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学术”开展、组织的,这个词也成为在采访曾成钢时最多被提到的。
“作为一个学会必须学术立会,有了展览才能把广大的艺术家的状态调动起来,因为如果没有展览、作品来说话,就无法开展相关研究,学会存在的意义就是基于雕塑家和作品而存在。” 曾成钢特别强调说。
在雕塑市场开始逐渐好转时,中国雕塑学会试图通过包括青推计划的项目,建立自身的学术体系,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市场之外建立另外一种标准,虽然这两者之间并非完全冲突的。“希望年轻艺术家的市场是一个平稳的状态。如果有学术的引领,艺术家可能会冷静地对自己有判定,因为学术不仅仅是表扬,很重要是批评,而市场只会告诉你卖不掉,这是不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