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中国雕塑观察:谁来扛中国雕塑的大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6-19 09:45:26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6月16日,呈-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展(以下简称“青推计划”)暨中国雕塑鉴证备案中心启动仪式在仁艺术中心举办,邀请了蔡志松、陈融、董博泉、金钕、潘松、UNMASK、王立伟、王伟、吴彤、张伟等十位雕塑家参与。作为中国雕塑学会主办的青推几乎,与其他青年推广计划有何不同?通过青推计划试图向建立怎样的价值评判体系?

青推计划“再启程”

“再启程”,青推计划负责人之一吴洪亮对此次活动的理解。因为青年推广计划2009年由唐尧、吴洪亮、潘松等策划,“当时找了一个老板给三十万,我们最终根据学术标准评选出优秀作品”,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说。展览此后在常熟、南通、上海、福建、广东、武汉、四川等地进行巡展。在展览过程中,金钕、董博泉、陈融、文豪等一批青年雕塑家涌现,这样的局面也是策划者们最希望见到的。

“最初中国雕塑学会做青年推介计划的主要原因还是近十几年来,没有出现新的、有影响力的雕塑群体,除了像向京、蔡志松等艺术家个案。”吴洪亮介绍说,而在此之前,雕塑家群都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1992年的“首届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和1994年的“雕塑1994”展览,是被屡次提及的两个展览,以此为开始,新一代雕塑家也开始建构,傅中望、隋建国、张永见、展望、姜杰等雕塑家成长为雕塑界的主力,很长一段时间内雕塑展览上都有这几位雕塑家的身影。

“雕塑人才断层”,很多人用这句话来形容近十几年的雕塑界发展状况,而之所以这种状况,吴洪亮分析说,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一、雕塑创作的独立性被今天当代艺术侵吞,开始变得边缘化,在雕塑面貌不太清晰时,雕塑家好像不是那么有利;二,雕塑在市场上表现一直差强人意,包括雕塑的创作本身的问题,也有雕塑投入大、周期长、收益少;还有雕塑具有可复制性等因素。”这种问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雕塑的创作和发展。而雕塑在当下所处的尴尬局面也是促成青推计划的重要原因。

“当初我们没有资金做宣传,就是请专业的人来看,其次可能利用一些个人资源,因为我做美术馆,唐尧老师做刊物时也有很多资源。”他们随后把50个艺术家的100件作品带到了全国十个省市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展览,从常熟到南通到上海,然后去广东美术馆、武汉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四川成都和重庆等地。

“做完之后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吴洪亮这样描述。在2011年中国雕塑大展中,30位获奖艺术家中有11位来自青推计划,他们很多是80后;而在此之前的2008年首届中国雕塑大展中,30名获奖艺术家的年纪都在40岁以上。,“我特别看了在获奖词,里边特别介绍了青年推荐计划,我很感动,得到了业界、朋友的支持。” 

所以,顺理成章地,中国雕塑学会开始了青推计划的第二季,第一次展览选取了青年雕塑家中比较成熟、知名度比较高的十位艺术家,其实这并非策划人他们最早设想的,“我们计划第二轮以做小展览为主,根本不做大展览,两三个人的小型展或双个展。我们希望不断做这些小的展览,等可以做大的再做。”因为跟雅昌的合作,所以他们稍微调整了一下展览思路,但接下来,他们希望还是坚持自己的节奏,以小展览为主。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