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15日,中国美术馆迎来了建馆以来最出格的一个展览——“劳申伯格现代艺术展”。这位美国波普艺术的先行者,将旧报纸、老照片、废纸盒、旧轮胎、烂绳头、破麻袋、纸头布片、瓶瓶罐罐,占满了中国美术馆一层的三个大厅。当时的盛况让艺术界人士至今记忆犹新。评论家郑胜天回顾说:“劳申伯格带着中国观众一步走过100年的西方现代艺术史。中国人需要知道他们的邻居在做什么,他们的面貌是什么。”
此时恰逢中国的85新潮运动,艺术青年本着拿来主义的态度将西方的各种形式风格纳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不过当时的艺术青年沉浸于乌托邦的精神世界,对波普的借鉴依然有精英主义和“文革”记忆的影响,比如吴山专以大字报形式创作的《今天下午又停水》(1986)流露出对虚妄的表达方式的反讽。
198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波普艺术作品或许就是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上王广义打格的油画《毛泽东》(1987)。所谓“政治波普”作品在1960年代开始的政治运动和学生运动在全球如火如荼时曾经在欧美艺术界和苏联艺术界出现,比如安迪·沃霍尔就曾在1972年创作过一系列以毛泽东为主题的版画作品。
在1989年之后的5年内,“政治波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一股潮流,并通过广州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一跃登上世界舞台。最早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是湖北艺术家群体,包括王广义、魏光庆、舒群、杨国辛等。王广义在1990年起开始制作“大批判”系列作品,他利用“文革”时期的报头图案和商业社会的符号进行结合,这类作品不需要很多绘画技巧,却可以不断延伸演绎,并且紧扣了政治、商业等热门主题,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这一时期同样获得关注的还有上海艺术家李山的“胭脂”系列,他同样在充满暧昧意味的胭脂色彩中使用了政治人物作为符号。同样在创作中使用政治人物作为元素的还有上海艺术家余有涵、薛松等。这一种对于中国政治符号不厌其烦地把玩、演绎,一方面可以看做对于过往的反思和回应,更成为而今中国艺术家获取国际身份的一种手段。而随着艺术市场的兴起,波普艺术以其天生优势,成为与市场合谋的利器。
此外,曾经一度流行于中国艺术界的艳俗艺术等风格,都有波普艺术的影子。而波普,作为对时代精神、流行文化的一种反射,已经渗透入当代艺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在这一基础上,政治、商业、民俗、大众文化、性等主题无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美,还是在世纪之交的中国,都是永不过时的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