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科技馆为蛇年新春特意推出的“蛇行天下”展览中,不同于以往总是以介绍蛇的各种习性开场的“俗套”,转而介绍起蛇这一文字的由来。蛇字由它字转化而来,远古时期人们怕蛇,见面常问“无它乎”,也就是“无蛇乎”,得到肯定答案才敢放松下来。“从文化入手,这是我们科技馆布展的一个指导思想。”上海科技馆办公室主任李军说。
2012年上海科技馆共举办6个临展,比前年增加3个,除了上海科技馆内的展览,由其牵头建设中的新上海自然博物馆也有大量的布展工作。“临展其实是最难做的,我们想给游客传达除了展品以外更多的东西。”李军说。
据介绍,位于静安雕塑公园内的自然博物馆目前已完成结构性封顶和展示工程80%的整体规划设计,向全球广发“英雄帖”征集标本近来也收获颇丰,去年就征集到标本900种、2743件,其中不乏像1.8亿年前的恐龙化石这样的“镇馆之宝”。
对大多数人来说,来自然博物馆,无非就是看看标本,然而对非专业人士来说,纲、科、属、目这样的分类过于枯燥,如何能抓住人们兴趣,让游客乐在其中,投其所好是第一步。据李军介绍,从科技馆的展览来看,最受人喜爱的就是恐龙标本了。他告诉记者,各种恐龙、古生物与矿物是目前标本征集的主要方向。在新自然博物馆的布展中,游客们能品尝到一场穿越时空的聚会——各种远古生物与现有生物的集合。“目前我们已征集到的珍稀标本便有大地獭、三爪鳖、双臼椎龙等数千件。”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工程常务副总指挥梁兆正说。
为了不让游客逛完一圈后只留下“眼花缭乱”的感觉,用好声光电技术是关键。届时博物馆中将有一个1500平方米的大型复原场景,结合动态背景画面,全视角地再现非洲大草原上数十种上百头动物“生活其间”的场景。在这个“大场面”中,每一件标本的品质、修复水平、姿态、摆放、环境都大有讲究,为了这一场景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科技馆想到征集画师为标本绘制“量身绘画”。没想到这个点子实际操作起来竟遇到了问题——一个标本征集来的十几幅原画居然张张不同,有些画出自美术学院学生之手,虽然好看,但与真实物种差异甚大。经过专家反复比对后,终于选出了最接近真实的原画展出。
大多数国际一流的自然博物馆,都有一批来自于民间捐赠者的高质量标本,而在每一个标本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此次自然博物馆征集到的标本中,同样不乏这样的例子。
吕焕皋是东方地质博物馆馆长,这家沪上民营博物馆内展出的均是他从各地搜罗得来的藏品。但这次,吕焕皋却大方地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三件珍品——秃鹫化石标本、硅化木标本和猿人头骨标本捐赠给了自然博物馆。他笑称这和他小时候的“博物馆情结”有关。年少时,吕焕皋没事就喜欢逛延安东路上的自然博物馆,后来出国留学,每到一处,都会参观当地最好的博物馆。后来他发现,外国人似乎“人人都爱博物馆”,不仅藏品大多来自民间,甚至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也多是义工。对于捐赠,吕焕皋说:“标本放在我的馆里,我自己就算天天去看,也不会给别人带来新的启迪。放在自然博物馆就不一样,看的人更多,影响肯定更大,我自己也更有成就感。” 这样的故事,几乎每个捐赠品背后都有一段,除了告知人们标本的“客观属性”外,新自然博物馆也会把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一一告诉大家。
新自然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已近尾声,截至2012年底,累计共征集标本6686件,占需征集标本总量的81%,整理原馆藏标本3644件,迄今已落实自博馆展示所需标本10330件,占展示所需标本总量的87%。离我们揭开新自然博物馆盖头的日子,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