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藏家称捐赠文物难 博物馆:文化传承捐赠人太少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1-06 14:22:49 | 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

北宋文同的《墨竹图》,现藏于广州艺博院,由莫元瓒捐赠。

龙泉窑青釉五孔盖瓶,章乃器捐献给北京故宫。


这几年,国内文物艺术品市场可谓风生水起,而公立博物馆收到的私人捐赠却在与日剧减。有报道称,北京故宫“景仁榜”上私人捐赠的数量,以每年15%的速度减少;广东省博物馆前几年建新馆,用5年时间征集文物,愿意捐赠文物的藏家也“屈指可数”。没有捐赠也罢了,偶有几则见诸报端的捐赠报道,却又总和“负面”产生关联。比如去年敲锣打鼓捐出去的“长沙壶王”,最终却落得个“赝品”的黯淡结局。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收藏家们倾家荡产也要给国家捐赠国宝的往事,一个个都仿佛神话故事一般,如今令人怀想之余,平添无限怅惘。

曾经为博物馆典藏立下过汗马功劳的私人捐赠,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今天,我们请来各方专家,为这条“卡”住的“管道”想想办法,支支招。

收藏家阳光居士:

不为荣誉不图钱

捐件文物都很难

从想捐文物,到真正捐成,我花了十年的时间。

我曾想给上海博物馆捐赠一个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面有错金银的花纹和文字,他们说不要,只要商周的;我听说他们有个馆长是瓷器专家,又想投其所好,捐赠瓷器,但是他们的鉴定结果是“不对”,也不要。

北京故宫我也捐过,不止一次,有一次几乎要成功了。古玉是我的收藏强项,我带了几件春秋、战国时的古玉去北京故宫古器物部,他们请周南泉来看。看了半天,说我这个东西是仿的。我很敬重周先生,不对我就拿回去呗。周先生又说,仿的也有价值,你说多少钱吧。后来我琢磨,周先生可能不是觉得我这东西不对,是怕我喊高价。他不知道我是纯粹来捐献的。后来周先生也不好改口,这次捐献也没成。

1998年,我给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捐赠东西,当时的李伯谦馆长接待了我。我带了一堆东西,有陶器、古玉还有瓷器。陶器和古玉都是我收藏中的精品,但李馆长不敢确认真伪,所以不要。最后收了几件唐代邢窑和宋代定窑的白瓷,给我发了个证书。我终于捐献成功了。

最近几年,我捐赠的成功率明显增高了,因为总结出了经验。首先,一些行业性的博物馆、二三级的博物馆比较容易成功;其次,博物馆都有自己的主题,得投其所好,跟着人家的主题捐。比如体育博物馆,我就捐了有小孩踢足球图案的白瓷;给中国教育博物馆,我捐过汉代玉质的笔筒和毛笔;北京税务博物馆,我捐过玉质的算盘。汉代的铜镜,我捐给首都博物馆人家不要,后来捐给了军事博物馆。

说到捐赠的目的,我最初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东西是对的。这些文物都是我从市场上淘来的,我的朋友、亲属都认为它们是假的。可我根据自己的知识来研究,认为是真的。怎么证明呢?我就得把其捐献给博物馆,因为按照一般常识,博物馆是不会收假东西的。

我捐了几十年,从未要过一分钱。接下来,我还要继续捐下去。我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收藏的文物全部捐到博物馆去。我还有另外一个目的――说出来可能更没有人信――我觉得,这些文物对于我这样的老百姓来说,再值钱也只是个虚名,没用。文物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最合理的,就是把它们都搁到博物馆里去。博物馆不仅保护得好,而且能够让更多人看到,也会有更多的学者来进行研究,去挖掘它们背后的价值和文化内涵。但要是放在个人手里,就糟践了。

我现在手里头的文物,比我已经捐出去的要珍贵得多。比如成套的金缕玉衣,男的身上画龙,女的身上有凤,还有一个小孩的,身上也有龙。这个藏品怎么也捐不出去。妇女儿童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局等我都试过,人家都认为这东西不可思议,不可能是真的。有的连照片都不看就说是假的。我认为,目前制约私人捐赠的最大障碍,就来自于博物馆内部,真正愿意做研究的人太少了,体制也决定了他们没有多大的积极性接受民间捐赠。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 宋向光:

从文化传承层面考虑捐赠的人太少

国内的博物馆目前处理个人捐赠并不是很规范。有一些看上去也算合理合法的事,其实从博物馆的职业道德来说并不很合适。比如你捐赠了,我送你一套房子;或者是一些捐赠者,生活上碰到了困难,也向博物馆寻求帮助。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博物馆负责一下未尝不可,但现在不行了,博物馆是非盈利机构,代表着社会公共利益,管理着一些社会化的财产。捐赠背后的“感情债”让博物馆来背负的话,博物馆会不堪重负。

考察世界其他国家的通常做法,对于捐赠者的保护和鼓励,是通过法律制度来保证的,而不是靠人情世故的潜规则在维持和运作。但是归根结底,所有的制度又只是一个辅助性的手段。私人捐赠其实是建立在一个简单的社会共识之上的:博物馆是文物最好的归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文物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最终不属于某个人,而是社会共同的财富。在博物馆里,它的价值才能最大化地体现。当这个共识建立了,私人收藏自然会向博物馆流动。就像我们北大有一位来自美国的教授唐纳德?斯通,他每年都会给我们博物馆捐献一些西方16世纪~18世纪的版画,不要任何回报。他热爱这些藏品,希望更多人能够欣赏到它们,了解它们。把它们放在中国的博物馆里,让中国人也了解他所热爱的艺术,对他而言是非常开心的事。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刚刚起步,现在很多人一提到艺术品首先想到的是“钱”。很多收藏者,还是从利益得失上权衡自己的捐赠行为;有一些境界稍高点的,已经意识到文物在博物馆里能够得到最妥善的保护;而真正从文化的传承这个层面考虑捐赠的人还是很少。对于捐赠本身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整个社会还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