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朱青生“漆山”计划:凸显物质的抽象形态和历史想象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2-24 15:33:2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漆山”虚拟效果图

 

    “漆山”最初缘起于朱青生的一个想法,将桂林的一座山漆成红色。这个表面上看似荒诞不经的想法,多年来不断被质疑、被追问、被讨论。24年来,朱青生将“漆山”作为当代实验艺术,在不同时空中实施的“漆山”计划,致力于把作品变成自然对象本身,让艺术作为人的创造物回到物本身。

在朱青生的构想中,漆山是通过对一座秃山的处理,凸显一个自然物质的抽象形态和历史想象。其意义在于:首先,通过漆山,凸显山的本质形态。山的原本形态在正常情况下本来是看不见到的,因为山已经“自然”地进入了“自然”的状态中,只是由于一次自然界遭遇的灾难(被污染而草木死绝)把山变秃之后,山体原本的形态得以显现,又因被漆,山体原本的形态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抽象形态)其次,通过漆山,把自然界的变故显现出来。此次山秃是由人为的灾害(即化工厂的污染)引起,将之漆红,以揭示人为灾害的危险性和严重性。第三,通过漆山,显示自然界的变动。这次把山在自然界中的运动成形作了一次切片。山在长时段的地壳运动中,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而是山石先有,草木后有。也许被漆的山更接近自然运动历史上的某一个时段的状态,用红色将之圈点。

24年来,朱青生在不同时空中持续从事的“漆山计划”,是相对于约瑟夫•波伊斯“社会雕塑”的“自然雕塑”,思想与现实彼此的越境干预。艺术家认为,“自然雕塑”是以艺术形式反思人类对于自然的二次变现,它将自然的材料重新组合、配置和显示,并使之进入有机的生长和无机的退化,“长回”或是“回归”真正的自然。

朱青生的“自然雕塑”是对艺术陈规的根本颠覆,是将人为的“作品”重新交还自然,是对文明的历史清理,而向自然偿还的仪式正是作品的展场所在。漆山所使用的红色具有文化的两向含义,具备双重的政治背景。它简单有效地剥落出资本主义文化情境中“绿色生态”的真相,以戏谑但不失严肃的方式,呈现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批判潜质。

由概念、作为、趣味和觉悟的高度统一,山漆与不漆不再是问题,“漆山计划”重要的是艺术家在现世喧嚣中的处变不惊。它把对自然的敬畏再一次提示,二十载年光中,持续不坠的心志本身成为公共艺术。“物波空间”和“第零空间”的前赴后继,使漆山的展事安顿于798,造就了红石广场,也层积了中国当代少有的思想的艺术。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