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张晓刚个展 个体的温度如何穿越时代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2-14 14:28:44 | 文章来源: hiart.cn

张晓刚在这次展览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少有的放松和自由

12月13日下午,佩斯北京年度项目“北京之声:张晓刚”开幕。这是张晓刚时隔两年之后的全新个展,他的最新作品被镶嵌在画廊大厅中搭建起的白色立方体内,四周的墙壁上摘录着张晓刚在不同阶段的自述,“来自深渊的孤独,使我们更深的体会到超越的意义,而一旦我们知道了如何去使用我们的孤独,世界对我们而言,又开始有了新的意义”——这是观众步入展厅时迎面而来的一句话。

从事艺术创作三十多年,自画出“大家庭”系列作品之后就获得了国际声望的张晓刚,对媒体和公众来说早已经是个“透明人”,观者们早已熟悉了他的言谈、他的作品甚至他的生活。而自2003年起连续八年都至少有一个个展呈现,则让张晓刚“感觉好辛苦,走得比较漫长但很有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庭’好像成了我的魔咒,大家记住了它而忽略了我其他的方面,但我又是幸运的,因为有可以让大家记住的东西,这十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能进步一公分。”

那么,这次展览进步的“一公分“在哪?张晓刚希望自己“不要像过去一样预定展览的主题”,而是“让绘画回到身体的语言上,让身体去画画而不是用大脑。”回归身体本能的直接结果,是在张晓刚的作品中出现了极为个人化的视角:绿白相间的墙壁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家具,在他的笔下呈现出一种温暖的温度(例如《白衬衫与蓝裤子》);公众熟悉的人物形象身上有了比以往更多的叙事性,但这种叙事性并不指向唯一的方向,超脱了具体形象从而具有了一种时代的普遍性(例如《我的母亲》)。由于没有了限定主题的局限,张晓刚在这次展览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少有的放松和自由(例如《四个儿子》),过去三十年创作中出现过的元素,被一种奇妙的氛围融合在画面中,表现了那个时代,又穿越了那个时代,并且直追记忆的起点——童年。

张晓刚说自己是喜欢“往回看的艺术家”,这与冷林说“他的作品不自觉地与过去产生联系”不谋而合。不过,“对回忆本身感兴趣”和直接表现回忆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一点上,张晓刚的作品就如同河床上的顽石,经过了时代洪流的冲刷,却只是在表面留下了印记——他仍然保持了对时代的敏感,仍然保持了个体鲜明的形状。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