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香港艺博会模式内地复制:橘生淮北亦为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1-23 09:44:16 | 文章来源: 《艺术品鉴》

纠结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今年5月在香港举办的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吸引了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266家艺廊参展,67205位观众参与,在艺术和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被称为香港有史以来成功举办的最大型国际艺术品博览会。相比之下,差不多在北京同期举办的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虽然从成立之初就主打国际牌,但其国际化路程似乎走得并不顺畅。主办方宣称这次中艺博有全球60家画廊参展,然而本土与国际画廊的比例却为5∶1。即使是参展的国际画廊,专业人士称其官网公布的也就是一家常驻798的意大利画廊、一家瑞士画廊、一家乌克兰画廊、两三家日本画廊、十来家韩国画廊。因此有评论说,这样的阵容如果能够称之为“国际”的话,那么这样的“国际”未免太寒酸了些。

但凡遇到涉外的事情,国人抱定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宗旨,总要讲究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统一。但是,对于这种全球视野的国际艺术品博览会来说,真的需要有本土性吗?国际艺术品博览会是面向全球的艺术审美与产业经营活动,针对的买家来自世界各地,大家过来是为了看本土的东西吗?

4月份举办的“艺术北京”博览会,继续秉承其“立足本土,完整亚洲”的理念,一方面深化博览会与中国本土画廊的合作,另一方面也将触角全面伸向日本、韩国等亚太地区和欧美国家的画廊。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SHContamporary)也宣称要以现有的资源整合中国画廊、亚洲画廊与部分欧美画廊。针对这样的博览会模式,有人评论,一个博览会在没法做到国际化的时候,才会向本土化伸出橄榄枝。从艺术北京的交易情况来看,本土画廊成交明显要比国外画廊红火。而作为这种国际化艺博会,让国外画廊感觉水土不服是有问题的。国际艺术品博览会需要的是国际视野,本土化只是主办方的一个特色,而绝非主题。内地艺博会的国际化水平着实需要提高,而这是需要向香港学习的,这点必须学并且完全可以学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