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都说你砸错了”中国鉴宝节目观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9-07 16:15:03 | 文章来源: 南方周末

郑和的热水瓶?

“《寻宝》和《鉴宝》没有任何关系”。两个节目一个前脚停播,一个后脚开播,《寻宝》制片人张国英总得向人解释。2008年他着手策划《寻宝》,节目一个也没看:“中央台不会学地方台的东西,我们只学人家原创的精神。”

张国英做《寻宝》的初衷是“上门服务”:“你不可能让藏家都揣着宝贝到北京来,瓷器啊、书画啊,都挺娇气的。”

“上门服务”的前提是政府邀请。“我们只和政府部门合作。”张国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上门”以后,当地文化部门会帮助这档国家电视台的节目做好宣传组织工作:“海选成千上万人,没有政府组织根本做不了。”每期节目结束时,为当地“最具文化价值藏品”颁奖的,也往往是地方政府最高领导——这也是地方台学不了的。

排队等“上门”的地方很多。《寻宝》的节目计划,已经排到了2013年4月。

安佳瑶觉得《寻宝》也“不见得干净”。一些地方文化机构的朋友曾经告诉他,有的地方会直接把博物馆里的东西拿出来,找个人拿到节目里去“鉴宝”,以“展示当地文化”。

“安佳瑶说的是淮北的老丁。”张国英觉得这不是个问题,他在淮北录节目的时候认识老丁。老丁早年在隋唐大运河的老河段里挖出了不少老东西,捐了一些,剩下的,自己盖了座博物馆放着。“虽然国家给他了一些补助,也给了一些限制,比如哪些东西要登记在册,不许随便卖,但说一千道一万那是人家的私人财产,当然可以拿出来展示一下。”

张国英觉得《寻宝》最大的“原创”,是让大量“赝品”上了节目。他要用“赝品”提醒藏家“投资需谨慎”。

《寻宝》每到一处,先做海选。台里带去的七八位鉴定专家,加上当地专家,会给所有持宝人免费鉴真伪。同时记下可以上节目的“民间国宝”和赝品。也挑人。表演欲强、能言善辩、和专家争论不休的,往往就能上节目。

在晋江寻宝时,藏友林良欢拿着一个“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郑和)用过的“青花热水瓶”,一直不服专家“现代工艺品”的鉴定。在场的四个专家都被逗乐了。陶瓷鉴定家余光仁跟他解释:“现代人称过去人是太监,过去人可不叫自己太监。”

录制前,十几位专家会对藏品再会诊一次,确定意见统一了,才能上节目。真碰上“民间国宝”,专家给价前,节目组会先放一个短片,介绍这类东西这几年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以证明“估价有据”。

张国英一度认为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借鉴了《寻宝》。

事实上,《寻宝》是2009年正式播出的,而此前几年《华豫之门》就有了今天的模样:到河南省各地寻找民间藏品,一期节目里鉴定十几件,最后把最有价值的六件宝贝请上“珍宝台”。

和其他节目不同,《华豫之门》有个独立的市场观察团。三位观察团成员是“市场经验丰富的行家”或拍卖公司顾问,根据历年拍卖比价和古玩城藏品交流行情为藏品估价。“市场是藏友很关心的一个方面。与其回避,不如正确分析引导。”《华豫之门》制片人时春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有个小女孩曾经抱着一个存钱罐上来。时春利说:“这也是收藏百态,还有些人可能抱着一夜暴富的心理,用博彩的方式买藏品。”

最近节目中一位著名的持宝人,是个漂亮的姑娘。姑娘自信满满地带来一个自认为货真价实的“玉翡翠”,理由是“干爹送的”,姑娘在节目里说“干爹”是房地产公司的老板,而自己平时“什么都不用做”。戏剧化的是,专家当场鉴定:这是个赝品。

这期节目被广为传播,姑娘还被“人肉搜索”出来,她不掩饰地在节目播出几天后发微博说,上节目只是去当演员。节目组当时有人公开回应:“网络上谁都可以瞎说。”但对大部分观众来说,他们更乐意看到和传播“郑和热水瓶”、“干爹玉翡翠”、“王刚砸错了”这样的热闹。

不得不砸

有人爆料,《天下收藏》曾找他拿着别人的东西上节目。

“赝品多,总不能让大家全看假的吧。”韩勇觉得这是个误会,“在玩真货的圈子里,我们有些资源,会动员一些藏家来参加这节目。有些藏家不愿意出面,但是愿意把东西拿来让大家研究研究,那我们也会找他的亲戚、朋友,或者别的藏家,拿东西上来。”

《天下收藏》的主题也是“辨真假”,一期上三件。

最早打动韩勇的思路是“真理越辩越明”。“辩”字后来成了这档节目的主体风格:三个明星带着自己的方队,各执一词猜台上持宝人带来宝贝的真假——尽管很多时候,“辩宝”只是明星们之间“很不专业”的插科打诨。

主体形式有了,还欠点火候:怎么能传递“去伪存真”?王刚提出“砸宝”:直接把鉴定为赝品的东西销毁。

“您觉得捡漏了,故宫那儿有一件,我这儿居然也有一件的时候,能想到王刚‘咣当’这一下吗?”王刚说,“等于给您提个醒,这个冤枉钱花不得。”

起先节目组也考虑,赝品不砸,封存起来回头办个展览。“想想不行,人家要觉得你把真的说成假的,弄自己那儿去了呢?当场击碎也是避嫌。”

最后确定的“砸宝”流程是:持宝人和《天下收藏》签一份“生死文书”,里面说好,你签了字,东西是真的节目组给你发奖牌,是假的就得砸了。砸宝前,王刚会拿着“护宝锤”再三问:“文书签了吧?现在退出还来得及”。不退,可能就真砸了。砸错了怎么办?“文书”里没说。有人拿了个元青花玉壶春瓶,“当时说好像收的时候是18万。”王刚回忆。一锤子下去,瓶碎了。王刚看见藏宝人满脸错愕,捡了捡瓷片,很沮丧。

东西是一个叫吕献珍的藏家的。当时他的朋友向他借了瓶子去录节目,去的时候还带了国家博物馆的鉴定证书。姚政质疑王刚后,吕献珍接受了媒体采访:“买的时候58万,现在在的话,也得上千万了。”吕献珍说他打算合适的时候,把瓶子碎片拿去牛津大学再做鉴定。

每期节目录制,王刚拿着一个简单的稿子,上面写着几个要点:嘉宾是谁、专家是谁。要是有时间,王刚也会看一眼东西:“这节目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能看很多真东西,还能看很多假东西。”

节目播出没几期,王刚再去古玩城溜达,有店家笑着问:“王先生,带护宝锤来了吗?手下留情啊。”王刚觉得,这至少让民间收藏者知道了识真辨假的重要。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