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赏读董源代表作《潇湘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6-14 10:59:47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前段日子,读《梦溪笔谈》卷十七,其中有沈括对董源绘画的评价:“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求《落照图》不得,退而求其次——赏读董源代表作《潇湘图》(见图)。此画过去读过,感觉与沈括描述大抵相似。所不同的是,沈括是评论,而我是一个江南人置身家乡山水画中流连忘返而已。

开卷阅览,一派潇湘风光扑面而来。董源不语,风流尽在其中。它取景于南方山水,却赋予更高层面上的意境。董源要表达的是一种绘画理念和审美观点。正是这种努力,让董源达到了绘画的佳境,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绘画。潇湘不仅是一个地域名词,而且还蕴涵着特定的地域文化。在诗词歌赋中,潇湘是文化人难以释怀的情结,是一个漾着董源水墨山水画意境的念想——远远地望着它,永远地怀念它。

画面的右侧,紫衣二姝伫立,皋沿有鼓瑟吹笙者五人,迎接小舟的到来。舟中坐有一位疑似官员的人,或许是新郎官,旁边有人持伞遮阳,一跪伏船头者作迎接状。画面左侧,有一群人正在围网捕鱼,形态逼真,如临现场,仿佛有鱼儿跃然水面,情趣盎然。画面山水以花青润墨,不作奇峰峭壁,长山叠岭却无重复,远树茂林各有不同。长宽三比一的横式构图,恰到好处地极尽视野,其中水面与山体、皋地平分秋色,呈对角线状;左有皋蓼,右入人物,平衡画面,在视野里不产生“晃”的感觉。山势平缓,渐西略高,成片林木,郁郁葱葱,给人以一派平静、淡泊之感,清幽、苍茫之觉,难免有浑厚之气荡漾胸膛。

细察局部墨点、线段,几乎不辨造形,但远视综览,却获得一个良好的造形感觉,艺术形象既完整入目,又和谐入心。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江南山川的率性、真情、诗意。同时,读者还可以从中感受到董源的绘画性情与追求,正如米芾所言,董源的绘画“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然,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也正是米芾独具慧眼的赏识,才使董源的画品为许多人重视,乃至推崇。

米芾于《画史》首次肯定了董源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他认为董源的绘画“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毕宏可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就连大诗人杜甫也为毕宏的《双松图》吟诗作句:“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由此可见,在米芾的心目中,董源好生了得。

后来的董其昌更是对董源的画品推崇备至。他第一次阅览《潇湘图》时,只有董源名,却无画题。董其昌通过认真细致地考究,并根据《宣和画谱》定名为《潇湘图》,他认为董源表达的是“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之意。遂得现名,及后传承。(安徽池州 包光潜)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