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新媒体艺术=能量转换?—新媒体艺术家林欣杰讲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5-14 12:10:20 | 文章来源: CAFA ART INFO

 
 

近日,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一层的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名为“新媒体艺术=能量转换?”的讲座,该讲座由创研综合设计研究所主办,主持人为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副教授费俊,主讲人为香港著名的新媒体艺术家、设计师林欣杰(Keith Lam)。

讲座的开始,主持人费俊详细地介绍了主讲者林欣杰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林欣杰先生作为艺术团体dimension+ 的创意总监兼艺术总监,他个人在艺术创作方面夺得了很多的荣誉,2008年凭借其大型互动装置“Moving Mario”获得电子艺术界桂冠-奥地利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互动艺术组别的荣誉提名,并荣获香港艺术发展奖2008之艺术新秀奖(电影及媒体艺术),被誉为全球40位40岁以下创作骄子之一。”随后,主讲人林欣杰就其主题开始了讲座。

讲座主要围绕着“新媒体艺术”与“能量转换”这两个主体概念展开,间或夹杂着“科技”、“生物植物能”、“电子机械”等看似离题万里实则与主题紧密联系的概念。整个讲座过程中,林欣杰利用视频播放了大量新媒体艺术的作品实例,着重对概念作了详细地解读,并就艺术与科技的关系、观众的重要性、媒体迷思、概念实验等相关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新媒体艺术”

对于这一概念,林欣杰认为并不准确,“‘新媒体艺术’要多‘新’才能被称为‘新媒体艺术’?‘新’是一个怎样的定义?”用他的话来说,“新媒体艺术”并不是近年来才有的新事物,早在1883年就已经有人产生了这种理念并创作出了艺术作品,而现在的人将“新媒体艺术”局限在近十几年相关的艺术作品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在他看来,“新”是一个相对的字,这一刻的新并不代表下一刻的新,即使是十几年前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现在仍是十分新鲜的,例如白南准的作品,对它的每一次观赏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收获。同时,林欣杰认为“新”的重点并不在于科技、技术有多先进,关键是在于创作手法是否具有新意,艺术家要如何使用一种媒体去演绎一种概念。

“能量转换”

这一概念贯穿了整个讲座,“就像人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能量的转换,‘新媒体艺术’也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他以日本新媒体艺术家小组明和电机的“Tsukuba Series”系列为例,认为在表演时所有乐器的演奏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能量转换的过程,艺术家利用110 伏特的电能转换成机动能,然后这个动能敲击乐器,使之转换成声音,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电能 ——动能——声音”,实现了电能向声音的能量转换。林欣杰自己的作品“Signal Morphor”同样表述了这样一个概念,作品主要由三个类似雨伞骨架的特殊装置构成,它们可以收集周围环境中的一切电子信号,随着信号的强弱变化发出闪光并不断开合,完成了“电能——光、动能”的转换过程。这一作品将无法感知的虚无“信号”转换成视觉可以把握的实际存在物,使观众意识到身边一直被忽略的事物,并引发其的思考。

“互动”与“观众”

讲座中林欣杰曾向在场的听众问了一个问题:“新媒体艺术”是否就是互动艺术?观众究竟是否具有必要性?大家对此意见不一。林欣杰首先申明在新媒体艺术中观众的参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为“观众是作品的重要元素,如果没有观众,作品就无法完成”,并强调没有观众参与的作品是“不完整”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某种程度上也是“观众作品”,在其名为“城市闲荡交响”的作品中,观众的地位显而易见。艺术家用一个特殊的装置记录下志愿者在城市中游荡的痕迹,并将其最终制作成一件承载一座城市、一个人记忆的声电装置作品。在这件作品中,观众不再不仅仅是一个观赏者,同样也是作品的演奏者。但随后,林欣杰又以日本艺术家Soachiko Kodoma的作品“Flow”为例,认为在新媒体艺术中观众可以不参与其中。对于这个问题他最终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鼓励观众自己去寻找自己的解答。

“媒体迷思”

林欣杰在讲座中强调“新媒体艺术”往往要借用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媒体,而对不同媒体的选择、媒体间的相互作用又引发了人们的迷思。他曾以“纸”为材料成花朵形状,并利用特殊装置使自动开合,使得无生命的“纸”似乎获得了生机,促使观众对于“生命”产生新的思考。同时,他又播放了1999年坂本龙一的新媒体艺术作品“Audio-vision”的视频资料,在这个作品中,两位艺术家做着下棋、弹琴等举动,并通过科技将这个活动过程同步转化为声音与影像,在这一过程中,声音与影像这两种媒体交织在一起,不再依靠艺术家的参与而是自发地进行了互动与转换,林欣杰认为“这也是媒体的迷思”。

“概念实验”

林欣杰在讲座中还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他认为“新媒体艺术”的“媒体”特性与科技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大部分艺术家都不是学理工科出生,因此在做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一个对概念进行不断实验的过程。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林欣杰举了自己的例子,在制作其作品“Signal Morphor”的过程中,如何完成“信号——光、动能”的能量转换成为了成败的关键所在,这之前他并没有任何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为此他跟工厂的师傅在一起研究了一个月,做了无数的实验,最终完成了作品,实现了对概念的表达。

讲座的最后,主持人费俊对林俊杰提出的“能量交换”与“概念艺术”这两个概念表达了的认同,认为它们不仅仅只针对于“新媒体艺术”,而是对整个艺术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新媒体艺术”的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此仁者见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林欣杰的这次讲座分享他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看法,创造性地将“新媒体艺术”与“能量转换”结合到一起,为概念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与可能性。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