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台湾画家刘国松:悠悠水墨情 拳拳赤子心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5-11 11:55:01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刘国松,祖籍山东青州,1932年出生于安徽蚌埠,1949年定居台湾。他说自己是个北方人,却在南方成长;是个东方人,却在西方成名。改革开放后,他是第一位来大陆举办画展的台湾画家。他敢于质疑中国画传统,更勇于反思自己。所作所为,皆因他怀有一颗赤诚火热的心。4月29日,刘国松在山东省青州市举办了“情系故里——刘国松·八十回眸”现代水墨作品展。5月3日下午,在刘国松下榻的酒店,他与记者分享了他的艺术人生。

“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方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

刘国松开始学习画画是在14岁的时候,当时他念初中二年级。每天放学途中都要经过两个裱画店,后来,就跟着一个裱画师开始学习传统国画。其实,他的绘画天赋已在更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小学四年级时,我画的一张铅笔画就被美术老师拿到六年级班上去展示。”现在说起来,先生还是一脸自豪。

1946年,刘国松考入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学校的美术老师对他非常器重,建议他在毕业展览上就画国画。“结果,我画的那些画,学校通通裱了起来。来参观的人也都很认可我,在留言簿上称我为小画家。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画家。”

1949年,刘国松考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正式走上艺术之路。刘国松告诉记者,当时,《艺术导论》这门课程的老师说过一句话——一切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一琢磨,画国画都是临摹古人,那根本不是来源于生活。当时就觉得中国画太保守了,没有创造性。到大学二年级时接触到西洋画后,觉得西洋画才是来源于生活。从静物写生到人物写生、风景写生,都是取自身边的事物。尤其是西方现代派的画作非常吸引我。”于是,1952年,20岁的刘国松转习西洋画。

“之后的整整7年,从印象派开始,我亦步亦趋地踏着西方现代派大师的脚步模仿西画,一直到抽象表现派。”这时,刘国松产生了疑问:再下去怎么办?是要等到西方再产生一个新的画派时继续追下去?反思之后,他觉得自己“全盘西化”是不对的,必须走“中西合璧”的道路。

“我们一直骂传统的国画家不知创作为何物,都是在模仿古人,以为我们在画西洋的现代画,我们在创造,结果发现我们也是在模仿,只不过模仿的是西方现代画,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于是,1961年,刘国松重习中国画,并提出: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方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想必这两句话到现在都还适用。”他笑着说。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

谈及艺术创作,传统与创新几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刘国松直言,“创新”与“融合”是其艺术的灵魂,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

他告诉记者,在决定走“中西合璧”道路最初,他曾尝试着在油画中把中国水墨画的韵味融合进去。“效果也不错,芝加哥艺术馆还收藏了两张我那个时期的画作。”

由于主张创新,当时台湾所有学校的美术系都不敢请他,刘国松最后去了一所高校的建筑系教书。“当时,建筑系有一门材料学的课程,这门课最主要的理论就是:在建筑上,你用一种材料,就应该把这种材料的特性发挥到极致,不可用某种材料去代替另外材料的特性。”刘国松回忆说,当时,自己如同被当头棒喝,恍然大悟。“我居然想用油画来画出水墨画的趣味!既然想表现水墨的趣味,为什么不能真正回到国画传统使用笔墨和纸呢?”

但是,对刘国松而言,放弃油彩与画布重新回到纸墨世界并不意味着要完全遵循古人的画法。他使用了拓墨渍墨、裱贴、喷刷、背染、滴流等各种技法追求“现代化的中国画”。刘国松说,“书画同源”理论进一步推进,就有了“书法入画”“书法即画法”的说法,即用写字的方法画画。由于写字是用中锋,有人还提出“不用中锋就画不好画”的观点。

对此,刘国松提出了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的口号: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为什么国画一定要用中锋?为什么国画一定要用笔呢?如果能用别的方法画出笔画不出的线条,那不是很好吗?”刘国松说,自己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前对中国画的笔墨做了大量研究。“古人也有用弹粉、吹云、指头甚至棉花、树枝等来做画的。”

“我的真实想法是把中国绘画的领域拓宽,不是为了否定传统。就这一支笔,上万的画家已经用了上千年,笔墨的运用上已经达到相当高度了,你还能画出什么不同的线条来?”刘国松表示,“我不过是为了让传统的国画家更好地了解笔墨,把他们从文人封建思想的笔墨中解放出来罢了。”

我常常在想,如何才能把中国画向前推展

50年过去了,刘国松所提出的“中国画的现代化”理念与实践,不但获得艺术家们的认同,并且得到美术史和评论学者的支持。2011年,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画集《刘国松创作大展——八十回眸》前言中这样写道:“28年后的今天,我们来看当代中国美术的万千景象,特别是它呈现的主体性的创新变革脉络的时候,仍然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刘国松先生开风气之先的观念变革和形式创新带给中国绘画的影响。”

“我常常在想,如何才能把中国画向前推展。”面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中国画应如何应对?刘国松认为,作为现代画家,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坐标。“纵轴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横轴是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两轴交叉点应该在中国。中国画应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选择地保留,并将其发扬光大;对西方现代文明有选择地接受,并消化吸收。”刘国松强调,消化吸收非常重要,就像吃一块牛排,要让它最后变成我们身上的肉。“我反对横向移植,我反对全盘西化。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自信自尊,中国绘画曾经领先于西方绘画上千年之久,为什么不会再度超前呢?”

如今,年过八旬的刘国松老人仍在继续创作。他以过人的精力与创作热情,不断地思索拓展中国画的领域,探寻、深入到前人未曾达到的艺术境界。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