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海魂、画魂、灵魂——品读赖为朝《海魂》系列水彩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01 15:47:33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报

在赖为朝的水彩作品《眺》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有艺术修养和实力的画家,他在画的层面表现了水彩画的技巧,又在画中锤炼自己的心智,利用水与色彩的和谐配搭提升自己的眼界,他认为:所谓的大小与正邪不仅在于眼界之中,更在于人的心智之中,同时,由于这样的认知,他更懂得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道理,即是抬起脚跟立不稳、大踏步跨走行不快的道理。赖为朝从事水彩画创作不是凭一时之热情,而是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从《眺》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努力体悟和表达的“自我”形象,这形象就是超然如尘、出入于外。这件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是一种觉悟,是赖为朝宝贵的自我觉悟,这种觉悟会引导他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内心答案和艺术图式。另外,从《眺》的画面中也可以看出赖为朝是一位内敛、清净、尚善的画家,他凭着自己清净的心准确地表现自己想表达的情境,让生活和精神深植于心,在冷静沉思后面对自己的作品,在沉静中辨认方向,决定过程与回归。在《眺》中,他将大海的博大与鸥鸟置于禅意的空灵与安静之中,并将自己纳于神光之内和虚无之外,使之在作品中产生对应与互补,形成画面内在的联系,这种对立且和谐的画面情境,正是赖为朝当下的心境。

生长于南海之滨的赖为朝对海和海上的事与物有着特殊的情感和体验。东临南海之滨这片土地,每天曙光先照,让自幼便时常在海边戏浪玩耍、追鱼捉虾、捡螺掷贝的他,满怀生命的力量和灵感。然而半辈子在生他、养他、育他的家乡观海、师海、画海,又让他的性格充盈着大海般内敛而澎拜的人生激情和沉思。可以说,赖为朝是爱海、知海、懂海的,他在自己的每一幅水彩大海作品中,寄托了自己一生的梦想与追求。作品《眺》被他镂刻入了一种精神——像那些航船一般航行,哪怕历经磨难,哪怕是风雨漂泊而路漫漫,也不会泯灭他心中那股“上下求索”的精神;同时他在作品《白光》中,也镂刻了一种精神——像人生一样,通过画面的质感与光线的流动,探测空虚与虚空的可转换性和顺应性。画家赖为朝将大爱融入生活的细节之中,又将之镂刻在自己的绘画作品里,并将“光”与“影”和“爱”与“不爱”换一位置来论证人生的短暂与永恒、生命的冷酷与温暧,让情感在作品中尽情渲泻,让爱在观画者心中喷薄,表达画家对大海和人类命运的诗性关怀和深刻理解。观《白光》的画面,不难发现, 《白光》是白光与黑光的混合体,是画家的生命体,也是当下的宇宙体,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现实的,可见赖为朝在这幅作品中,镂刻了一种“知行合一、正大方圆”的精神。

在赖为朝《海魂》系列水彩作品中,我们会领悟到艺术的神奇和博大。他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勾、勒、皱、擦、点等笔法和烘、染、泼、积等墨法,借鉴西方现代油画的光影、虚实等技法,吸收了壁画的构图方法,独创了一套描绘大海的水彩技法,以富于创意的绘画语言生动地表现了大海奇雄的气势、广博的意境和强劲的韵律。观画者面对他的水彩大海,仿佛站在南海之滨或航船之上,面对与苍天、与地平线相连一体的宏阔的海面,时而浪涛恢宏,时而浪花溅云,壮美奇伟却难以言表,不能不震撼于宇宙的无穷、海洋的神奇,同时也感动于一种涌动的热情与博爱。

与大海有缘的赖为朝痴迷于大海的博大精深,他把身、心、灵都投入到对大海的解读与禅悟之中。所以,他毫无功利目的地临摹、描绘着热爱的大海,近似参禅。观看他的《海魂》系列水彩画作,道出了思虑涤净有缘人的智慧花朵,落入自情溪流所漫溢出来的心香。从道家角度看,这是禅定的境界,修虚而内静,由静生净;从画家角度理解,是画家绘画过程中创造的“画我两忘”的境界。也就是说,画家的心灵纯净的程度,决定着其本人绘画艺术的境界和成就。作真画、悟真趣的涤滤、修心会不断地升华、完善一个画家的心灵,心灵的光芒会催生绘画艺术的心光,可以说心光是绘画艺术创作的航标灯,它指引着画家走向艺术创作的高地和彼岸。赖为朝就是一位在用心灵作画的画家。他努力、执著、投入,几近极致。因此,其画笔之下的水彩大海充满神气和灵光。同时,他又是一位以一颗超出物外或世外的平常心作画的画家,有创新、有个性,他追求“画即吾魂,吾魂即画”的艺术精魂。记得他曾对我说过:“我喜欢大海是因为大海的宽容!喜欢大海是因为大海每时每刻都在倾听着人类的快乐与哀伤,如果经常去看看大海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此生,我将用心、用灵、用魂去描绘大海,用爱去铸就我的海魂、画魂、灵魂。 ”赖为朝怀揣着理想和信念,辛勤地耕耘在他灵魂的家园,用宗教般的画魂去描绘和临摹着大海。我们期待他的海魂、画魂、灵魂,三魂合抱,形造之神合一,融汇交辉,创作出更多摄取人心、启迪人类的水彩大海精品!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