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冯远谈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工程:图说历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1-31 10:21:35 | 文章来源: 文艺报

运用造型艺术语言图说中华文明历史

——冯远谈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工程

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已正式启动。作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主要表现公元前至公元1840年这段漫长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史实、涌现的杰出人物和文明成果,为中华民族重塑文明形象。“工程”力争产生一批具有艺术性、文献性、民族史诗品格,气势恢弘、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能够传之久远,并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也将为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创作完成,由政府以采购方式出资1.5亿元收藏,并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重要场所展示。近日,记者就“工程”的相关问题及进展情况,采访了工程的秘书长,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冯远。

记者: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自启动以来,受到文化界、美术界及艺术家们高度关注,请您谈谈进展情况。

冯远:本次工程的创作计划将以中国通史为脉络,按照各个历史阶段的主次,遴选150幅(件)历史题材创作的主题内容作品。其中初步预定的是中国画占35%左右,油画占35%左右,版画占10%左右,雕塑占20%左右。作品最终将于2016年全部创作完成,并拟于2016年国庆前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向广大公众展示。

目前“工程”的组织机构已经正式建立,1月下旬到春节后将会把150个选题、每个选题400字的简介,以及申报办法经报批后在相关报刊、网络媒体上刊登出来。我们现在正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些断代史专家从史学角度对初步遴选的150个选题进行论证,接下来还要请一些美术家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对这些选题的可操作性进行第二、三轮论证,并提出具体补充修改意见。

记者:五千年文明跨度之大、内容之丰富可想而知,这150个选题的确定有什么侧重吗?

冯远:中华文明光辉灿烂,源远流长,中国历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在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华夏子孙勤劳智慧、薪火相传,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辉煌成就。中华文明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血脉中,成为我们永恒的精神财富。所以这次选题的确定既要有文明成果,也要有重大历史史实、事件;既要有起伏跌宕的王朝兴替、社会变革,以及感人至深的英雄伟绩、人文壮举,也要有举世瞩目的东方文化、学术思想贡献、科学技术财富。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成果以及特色鲜明的礼仪规范、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乃至精妙绝伦的中国古老神话传说——比如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玛纳斯、格萨尔王等民族史诗。这些神话传说内容丰富,想象瑰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适合用组画来体现。再比如四大名著,也可以以多种形式来表现。中华文明五千年,不管是文明进程还是历史发展,史料典籍都瀚如烟海,从中限定150个选题很有些难度,但是我们会充分论证、充分衡量各个历史时期所占的比重,不能顾此失彼。

记者:是否会考虑这150个选题之外的选题?

冯远:这150个选题是开放式而非封闭式的,确切来说,应该是个开头,如果在申报过程中发现还有好的选题,完全可以考虑把它吸收、填充进来,但必须经过严格论证。

“相比较之前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华文明五千年美术创作工程是在做一个文化的基础建设,是在补一堂课”

记者:您认为这个“工程”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冯远:在照相术尚未发明之前,绘画作品是对历史文明、人文生态的记录和承载,是特定时期社会时政生活的形象化体现和反映。我们在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研究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哲学等,都可以在东西方留存的那些汗牛充栋的绘画作品中找到佐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美术可以表见文化、辅翼道德、救援经济”,“凡有美术,皆足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维,故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可以依凭美术作品而保存下来,一个民族的精神亦可以在美术作品中完美体现。我们在几乎所有西方的博物馆里都能看到恒河沙数的美术作品。虽然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莎士比亚戏剧最初的样子,听不到亨德尔、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这些大音乐家、大作曲家们作品的本来面目,但是我们在各大博物馆看到的都是美术作品的原作。那些作品精妙、静穆、庄重、浑厚,赫赫置列于历史和时空的艺术长廊,既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又是各国形象的人文历史。徜徉其间的观者游客,既可读史,亦可欣赏艺术。当代人常常通过图像的识读去弥补、丰富对文字记载的典籍的理解,在普通人的记忆中,历史画的意义甚至能够超越作为绘画题材的历史,而更具时空的穿透力。要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的精神图谱,难道还有比阅读历史的图像更直接的吗?!

相较于西方大博物馆而言,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就到清末,中国美术馆的藏品几乎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创作的作品,少量新中国成立前的作品是通过捐赠而来。而国家博物馆的通史展常常是以青铜器、陶器和少量的艺术史、通史插图组成,无法像西方比如大不列颠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卢浮宫那样通过成规模的美术作品直观地观赏到相关民族人文、历史、宗教与社会发展、王朝兴替,无法通过各类题材的绘画作品看到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脉络。不能想象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无有宏宇广厦来承载艺术的历史,或徒有廊庙,无有仙佛金刚充实其间。中华文明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不仅应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来梳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应该以充满自信的开放心态来描绘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艺术地记录与再现中华文明的璀璨和辉煌。所以,我认为相比较之前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华文明五千年美术创作工程是在做一个文化的基础建设,是在补一堂课。这堂课是解决一个“有”和“无”的问题。不能也不敢说这150件作品完成后件件都是精品,不该也不能说这个大话,但是我们先把这个事情做起来,同时让这个工程的“结尾”是开放的。我们在西方很多博物馆里都能看到出自于不同时代、不同画家手笔的相同题材的作品,比如大量关于耶稣和十二门徒等圣经题材内容的绘画,但是它们都进了博物馆,都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所以这次虽然是由我们当代的艺术家来画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但今后的艺术家们也尽可以继续创作同一题材不同角度的作品,好的作品可以不断补充进来,替换那些不足的作品。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积累和传承的过程。

记者:现在启动这个工程有什么优势?

冯远: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到国家建设发展的全局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正是在这个精神的指引下应运而生,为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彰显当代中国美术魅力、鼓励出精品、出人才,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所推出的一项美术创作举措。这是一个基础的文化建设。而且,艺术家们有这样的热情、愿望、能力和担当精神。

“不敢说能够做得最好,但是将会全力以赴争取做好”

记者:“工程”的创作基本都是“命题作文”,这会不会限制艺术家们的自主性和艺术想象,影响他们的发挥?

冯远: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画家画什么,怎么画,是艺术家个人的事情,应该充分尊重艺术家个人意愿。但是从历史的经验看,要求画家主动来承担创作那些重大历史题材,或者重大主题性内容的作品是不容易的,因为个体的画家本身处于一个松散状态。而采取一种由专业机构来牵头组织或者是政府资助的方式进行专题创作活动,经验表明是有效也有益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组织了多次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正因为此,我们才留下了像《开国大典》那样一系列优秀作品。甚至“文革”期间也曾举办过各种美术创作学习班,以集体的智慧共同构思、切磋把握艺术表现的角度和艺术技巧,那期间也确实产生了一批好作品。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催生一批优秀作品,带出一批高水平专业创作人才。具体到这项“工程”上,由史学家、美术家组成的专家组会充分发表各自见解:历史学家从史的角度把握选题,坚决不犯历史性、常识性的错误;美术家从艺术表现方面给作者以提示。这些见解都将提供给执笔者作为参考意见,使之最大限度地吸收利用。因为这类重大题材的创作需要艺术家尽可能多地占有文献典籍资料,需要通晓正史、辅史的文字、图像记载,需要查考各式人物传记、本纪,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乡间俚俗、坊间轶事,借以酝酿并形成历史氛围的心像和历史人物的生动影像,再经个人学识修养、艺术想象、思想境界的过滤、整合、升华而成视觉化的艺术作品。那些真诚地研读、思考历史与现实,而后展开想象的羽翼,那些表达了最多数人的理想愿望和历史进步要求的作品,通过技艺精湛的描绘,定会成为优秀之作。而已有的经验也一再提示我们,离开了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和想象的真实,纵有华丽表象和熟练技术,也难以阻遏作品的速朽。因此,集合众人之智慧、力量将能保证产生好的效果。尽管如此,我们仍不敢说能够做得最好,但是将会全力以赴争取做好。

“有了历史学家、资深的美术家参与,让执笔的艺术家尽可能在主题开掘方面、在艺术表现方面,能够超越他以往的水平”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我觉得这种方式对艺术家的创作也应该会有很好的帮助与提高。

冯远:通常情况下,一个艺术家自主自发创作的作品可以是风格多样的,但是,他自发创作的作品,跟他一生中间仅有的那么几件具有主题思想内容的、具有历史精神价值的作品,其价值是不能等量比拟的。那些杰出的历史画和历史题材绘画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亚于一部翔实丰满的文献资料和史籍遗存,它的文化价值一般而言要高于画家自由自发创作的作品。我并不是想要把主题性绘画抬高到不恰当位置,但是一件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思想性、艺术性(包括观赏性)俱佳的作品。在这次的创作工程中,对于那些绘画技巧上佳的艺术家,我们希望能使他的作品更多些内涵和文化价值;对于那些有文化修养、思想深度的画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对他的艺术技巧有所提高与帮助。所以这次在主题的论证、角度的切入和对同一个主题的认识、解读、挖掘方面,尽可能让每一个作者都能有比较深入的把握。有了历史学家、资深的美术家参与指导,让执笔的艺术家尽可能在主题开掘方面、在艺术表现方面,能够发挥出超越他以往的水平。

“我们要做的就是认认真真地对待当下的每一件作品,用实践成果去印证文化的繁荣发展”

记者:您怎么看待这个工程可能产生的社会意义?

冯远:随着中国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各地纷纷修建博物馆、美术馆,使得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购藏征集成为必需,而反映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美术创作就成为文化建设的第一要义和基本目标。国家博物馆20万平米的体量,堪称世界之最,当初我们觉得《开国大典》尺幅就已经够大了,但是陈列在那里,仍会觉得分量不够。这么大的殿堂,堪称高庭广宇,是要有文化精品支撑填充的。前不久我去了米兰大教堂,非常感慨。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有“米兰的象征”之誉。主教堂始建于1386年,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13年教堂的大部分建筑完工,至1965年教堂正面最后一座铜门安装,才算全部竣工。前后施工500多年,跨越5个多世纪,完成了6千多件雕塑作品。廊柱、斗拱、彩色琉璃、门廊与其间的雕塑、绘画融为一体,目之所及,都是精美的艺术珍品,令人叹为观止。现在它不仅是意大利、米兰人民的财富和骄傲,也成为世界文明的财富。所以我想,我们要做的这项工程还属于是基础文化建设,也是一项长期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组织过好几次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但大部分都是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承、对中华文明的聚焦与呈现,这还是第一次。这些作品完成以后不仅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文化传统教育、传承历史,以艺术的形式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薪火相传的重要举措。相对于五千年的文明,150件作品很少,但这是一个开端,我们要做的就是认认真真地对待当下的每一件作品,用实践成果去印证文化的繁荣发展。

“也许这150件作品能够对中国美术史做一些弥补,让中国美术历史多增加一些‘人’的精神‘钙’质,更多一点大写的人,增添一批正大气象的历史的人物形象,为美术史注入金戈铁马的艺术精神”

记者:在中华文明创作工程的新闻发布会上,我注意到您还提出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弥补中国美术史的缺憾”。

冯远:从能够查证的中国绘画史至今,中国绘画的关注点似乎就不注重历史的表现与纪录。仅有的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到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再到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乃至唐代的人物画,也绝少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底层民众生活风貌的作品。宋元以后人物画逐步走向式微,到了明清后文人画成为绘画正统,人物画进一步弱化。文人画寄情山水,通过描绘亭台楼阁繁花茂柳,抒写心灵挥发逸气,这固然很好,但是真正表现一个社会的变迁、文化的进步、文明的发展的人被淡化、被边缘化是显见的事实。到明清以后更是如此,只是后期出现了一批中西兼融的肖像画,山水画占有主体地位,成为人文精神的最高承载。仅有百余年历史的中国各式博物馆、美术馆鲜有表现各个历史时代重大事件和人物活动的绘画收藏。故宫博物院馆藏甚丰,亦多以山水花鸟为主,人物画、肖像画在少数。西方博物馆、美术馆彰显的恰是中国博物馆、美术馆所缺的。近现代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物画开始重新进入艺术家的创作视野,而且这些年来确实出现了一批好的人物画作品。今天,我们用当代的眼光重新表现过往的那一段历史,在选择与把握方面也许更能超越历史的局限。我想,也许这150件作品能够弥补一下中国美术史的缺憾,让中国美术历史多增加一些“人”的精神“钙”质,更多一点大写的“人”,增添一批正大气象的历史的人物形象,为美术史注入金戈铁马的艺术精神,回过头去弥补历史的空缺。把这件事做起来,运用造型艺术语言,图说中华文明历史,有可能就做成一个图像的中国历史。

记者:组委会将如何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如何预防“赶工期”作品的出现?

冯远:组委会将按照严格的招投标程序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的美术家参与创作,部分重点题材及难度较大的选题将采用特邀的方式选定创作者。针对不同主题选取适合于美术家表现的艺术创作方式,聘请具有相应能力的优秀美术家参与,力求充分发挥各种创作形式和不同风格美术家的优势与特长。在运作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吸取历次大的美术展览以及上次美术创作工程的经验、教训,加强过程管理。按照艺术规律而言,一个画家拿出5年的时间来完成一件单件的艺术作品,时间上应该绰绰有余,只要认真投入,应该能够完成一件好作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组委会将全程监督创作进度和创作质量,确保在5年内完成所有作品的创作和审核验收。为了防止出现在快到期时赶工的情况,我们每年都会派出工作组一个个去检查创作进度及创作状况,如果不能达到相应进度将考虑与执笔者解约。全程运作过程都将公开、透明。从准入环节开始,就由评委们实名投票,所有步骤都会放到网上或者在相关媒体上公布,接受公众的检验与监督。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