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应天齐谈转型:艺术家应精通十八般武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1-06 09:01:07 | 文章来源: 深圳商报

早已在版画界功成名就,却要在年近花甲时再攻油画。应天齐的勇气令人敬佩,也让一些关心他的人感到有些不解。为此,记者特意在展览开幕之际询问应天齐,得到的是一个淡定的答案:“采用什么形式与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有关。艺术家应该精通十八般武艺,就像战场上的武士一样,该用刀就用刀,该用枪就用枪。”

将版画语言融入油画之中

《世纪遗痕》系列创作始于2005年,起步颇为艰辛。最开始的两年时间,应天齐每年只能完成一两幅作品。“那两年,我一直在探索技法,寻找一种让版画概念融入油画的途径。”应天齐说。直到2008年后,他才逐渐形成熟练的技法套路,在画面上一层一层地堆砌颜料,让画面呈现出自然斑驳的痕迹。他还将少时学习的木雕、木刻技法融入其中,产生别具一格的审美况味。

这种将版画融入油画的想法,源自于应天齐对艺术发展的思考和判断。他认为,版画是随着印刷术的进步而发展的艺术,随着印刷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复制技术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版画也遇到了很多不可逾越的问题。他甚至断言,版画已经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艺术领域中处于边缘位置。但版画的边缘化,并不代表版画语言已经落伍。通过引入版画的材质、肌理等语言,《世纪遗痕》获得了高度评价。不仅在拍卖市场上受到追捧,亦赢得当代艺术策展人和评论家的喜爱,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对此,应天齐显得很冷静:“艺术家必须不断突破自我,才能有所进步。”此次展览中出现的装置和行为艺术,也许就是他的下一个突破方向。

延续30年的思考与关怀

应天齐透露说,创作《世纪遗痕》的灵感最初来自于一次对意大利的访问。当时他去参观庞贝古城,发现文物保护不尽如人意。当地陪同告诉他,因为资金缺乏,意大利有许多古迹得不到妥善保护,这点倒和中国有相似之处。这种对文明的漠视使他感到惊恐:“自然遭到破坏甚至还有恢复的可能,而文明一旦消失则无法重现。”为此,他拿起画笔,以自己的方式留下文明的记录。

从《西递村》,到《徽州之梦》,再到《世纪遗痕》,尽管在形式上并不相同,应天齐始终在观察人类社会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所不同的只是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其所反映的主旨也逐步地更为宏大。“尽管新世纪已经过去了10多年,但许多二战之后产生的问题却遗留至今,这也正是《世纪遗痕》起名的由来。”应天齐这样介绍说。

转型获得高度评价

对于应天齐在艺术上的新发展,评论界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展览的学术主持,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表示:应天齐的的确确在自己的艺术发展中找到中国当代艺术特别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中国的现实作为创作的资源,而同时又创造出当代艺术的当代内容、文化中的当代属性。应天齐在这个展览中体现出非常深度的精神关切。而且同时也找到了跨越传统、媒材和语言的表达方法。

艺术评论家邓平祥则认为,应天齐的“形式主义”,不是当年提出来的“形式美”的“形式主义”,他比那种当年的“形式美”的问题的提出要丰富得多,并且是更接近艺术的本体。尤其是视觉艺术的概念提出来以后,每一个艺术家首先都应该是一个形式主义者。如果你不是一个形式主义者的话、你不是把形式主义看得很重、很高的话,你怎么去成为一个视觉艺术家呢?应天齐的艺术在这方面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表达。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