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罗中立油画《父亲》的背后:中国式的集体智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2-08 16:03:48 | 文章来源: 艺术财经

父亲创作手稿-1980

父亲第一稿-守粪的农民-1978

父亲第二稿——粒粒皆辛苦-1978

父亲第四稿-生产队长转业军人-1978

艺术作品的创作并不是作者一人完成,而是在特定的社会需求和艺术思潮中间,在潜在力量的引导和推动下形成的。《父亲》如何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脱颖而出,并且成为影响几代人的形象?这必须将其还原至历史的语境中方能见分晓。

打通关

有的作品还是借助旧的题目,但是画面的内容已经是田间地头常见的喂奶、休息。

1977年,《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在北京和上海展出。作品(尤其是米勒的作品)纯朴真实的风格和高超的写实技巧使中国观众赞叹不已。法国“现实主义美术”既是西方美术,也和中国建国以来美术创作的惯例,苏俄的宣传画以及德国科勒惠之的版画有某些相似之处,即没有脱离劳动普通人民大众的观赏趣味,更能满足普通观众解禁后近距离接触西方,对于西方美术带来的形式创新,在普通观众中也逐渐产生了广泛的欣赏群体。而值得注意的是,1978年开始文艺界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开始了大讨论,是否是为人民服务成为代替政治品评艺术作品的新标准。虽然这一阶段的大型创作展览还没有抛弃诗意山水画和革命圣地山水画的面貌,但已经明显开始恢复六十年代对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理解,淡化了领袖人物的高大全形象。

1979年,在美协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艺术作品的政治性是来自于生活本身,这等于从美术界的上层肯定了描绘真实生活是可以被接受的主题。1979年《美术》文章《思想再解放一点》中指出,新时期的创作应该打破几个关卡,即生活关、

题材关、情调关,情调和生活频频出现在美术创作的理论方法中,“到生活中去,应当以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在此基础上的形象思维,联想,想象为中心,围绕着进行基本素材的收集,对人物思想感情和景物意境、情调深入刻画,构思,构图和推敲设计。带着你的思想感情的形象要素,正是你对生活的感受本身。”

许多小型画展和画会活动的作品体现出对普通日常生活的关注,题材包括村里的姑娘、节日的喜庆,有的作品还是借助旧的题目,但是画面的内容已经是田间地头常见的喂奶、休息等,在还没有形成固定模式的时候,生活化的美术创作很好地冲击了文革的死板单调的面目。

1980年,对于文革的表现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批判、反思和回避——批判迫害、反思人性、回避痛苦。对于人的自然性格和普遍人性的表现在80年逐渐回复到美术创作之中。批判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增多,在1980年初达到了高潮。1980年1月《美术》上发表了程宜明关于创作连环画《枫》的一些想法,为《枫》的创作作了辩护。

程丛林的作品《1968年X月X日的雪》也刊登在这期《美术》的插图版中。这幅作品再现了文革武斗事件,用真实的形象和色彩,构成了当时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主题。1980年2月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周年美展》中,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作品分别是《枫》和《1968年X月X日的雪》。这说明批判现实主义题材已经排除阻力,在美术界占据了主导地位。

伤痕美术中的温和派

评论界开始转向呼吁民族精神,力图在看似西方的形式之下,注入中国的精神因素。

形式上相对温和的伤痕美术作品也在此时出现。以知青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是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生创作的主要样式,评论界对这些作品多持支持态度。这里的现实主义和文革时期的革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涵义不同,此时的现实主义不塑造突出的人物,不表现激荡的情节,不使用跳跃的色彩,而是以黯淡的色调为主,恢复自然和人在生活中的朴实本原面貌。

仍然可以看到,虽然有相对实验性的星星画派产生,也有了批判反思为主题的批判现实主义,但1980年各类美术刊物上的评论仍然对各类思潮保持“发于形式,止于美感”的程度。而这种回避的倾向会导致美术创作只重视纯装饰趣味的危机。现在是亟需一种精神来支撑的时刻。评论界开始转向呼吁民族精神,力图在看似西方的形式之下,注入中国的精神因素。评论界的导向鼓励了更多的艺术家在民族文化的主题上进行探索。

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正式发表了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提出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代替原来的“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

当年年底,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幕,罗中立的《父亲》 ,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在该展览中展出,《父亲》还在1981年1月青年美术作品展览评选中获一等奖。从1981年《美术》杂志所发表的《再见吧,小路》、《我们曾唱过这首歌》和《春风已经苏醒》,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倾向——知青少女变成了穿着花布衣服的乡村女孩,画面上添加了牛和狗这样的乡村生活符号。戏剧性的冲突和事件之间逻辑联系淡化,对于上山下乡中失去时光的追忆思索扩展为在普遍意义上对一代青年人的生活的关注。画面比前一段时间更加精致,具有怀斯式的田园风格。相同的是草地和与孤独地沉湎于怀想的年轻人,不同的是怀斯画作中对永恒哲学的思考变成了对普通人性的感念。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