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丁乙个展:回到黑白,再想未来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2-05 10:26:42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十字”系列绘画展12月10日在民生美术馆开幕 展出丁乙1986年至今61件作品

丁乙油画作品《禁忌》

丁乙作品《十示》(1991年)

上海有个画十字的丁乙,丁乙的十字,画了二十多年。画着十字,丁乙在1993年作为第一批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出现在水城,十字又在2007年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和国际时尚品牌合作的尝试的发端。

12月10日,艺术家丁乙的回顾展“抽象的概括的”将在上海民生美术馆开幕,展出丁乙自1986年至今的61件作品,包括布上绘画作品35件,纸上作品26件,是“十字”系列绘画展的历史性展示。

丁乙的十字,是城市风景映射在艺术家心目中的投影,也是他抑制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十字的图示中,他让艺术变得陌生,仿佛不是绘画的语言,带着达达主义领军人物杜尚运用的工业现成品一般的“冷漠的美学”。

三色调

丁乙的风格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于1988年、使用十字符号的首批画作中,丁乙只使用三种颜色:红色、黄色和蓝色。没有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叙述,只是将他周围的形态和符号做一种概括。

丁乙逐步将十字转换成一种基本形状,并用不同方法对此形状进行缩小、放大和分层,这种图像在形式层面上对应于现代大都市的混乱状态。在四色凸版印刷品中,三种颜色的重叠,随着黑色的加入,足以展现整个光谱,忠实再现图像。

在那样的时代,上海开始渐渐工业化,和所有进入工业化的城市一样,逐渐被冷漠、灰色的底调淹没,身为一位艺术家,丁乙希望能够抑制自己的情感,宣言式的口号就是“让艺术变得不像艺术”。就像19世纪后期的印象派画家在画开始进入工业化的城市时,退后一步,用光学效果描绘他们的城市。丁乙也是这样,他退后一步观察自己的城市。

1980年代末,丁乙正面临着某种困境,在中国整个当代艺术都以表现性的绘画为主线的情况下,究竟该选择怎样的道路,从泼皮和艳俗、政治波普的包围下找到自己的定位,“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是非常理性的,没有太多形象阐述的系统,就用了十字符号。这个符号与现实没有太多的联系,但是又有比较大的包容性,与整个人类的所有系统有关系,又没有办法有确切的对应物。采用这样的符号是为了避免很多的其他因素的干扰,在我当时看来还是形象思维的延伸的基础上的微微地抽离,我希望完全做一个艺术和其他领域的嫁接。”

四色调

1999年开始创作使用的荧光颜色一共有四种色调,一种绿色,一种黄色,还有两种红色,运用到现在,差不多有十一二年的历史。1999年之前,作为艺术家,丁乙的作品尚专注于对个人精神层面的表述需要,但是1999年之后明显地表达出了对城市的兴趣,对城市生活的描述,因为城市化的方向在1999年到2000年的时候有一个令人震撼的发展,他非常乐观,好似进入了一个被城市化的方向激动和欢呼的状态,“至少是对艺术家而言是内心的振奋,未来是可以无限畅想的。”在当年的上海双年展上,有一个法国的艺术家来到丁乙的工作室,聊天中提出1998年的上海与法国1930年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有一定的可比性,非常相似,但令法国人疑惑的是:“为什么你们的艺术家还在画自己的内心,外界巨大的变化没有冲击你?”这句话也促使了丁乙用荧光颜色来对应城市的生活。

黑与白

在这四种色调中工作,对丁乙来说挑战的极限已经差不多了,最新的作品中,丁乙开始采用黑白的色调,而这样的色调,在1992年至1993年也曾经在丁乙的作品中出现过,用丁乙的话来说,当时是想让自己从颜色中解放出来重新出发。1989年下半年到1992年上半年,对整个中国的当代艺术来说都是一个特殊时期,在这段时期内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一个极其残酷的阶段,没有任何采访报道,没有一个展览机会,有些人因此彻底离开,有些人因此去国怀乡,有些人重新回到画室埋头创作,而熬过这个阶段的人,因为曾经付出过的煎熬而见到了市场的曙光。

虽然现在回到黑白的形式,对于丁乙来说和1992年的方式已经不太一样,但从需要清理的层面来说,依然有着某些方面的趋同。曾经的对城市描述的欢呼,到现在的冷静抽离,“我现在画城市所出现的场景大部分都是城市景象的浓缩,比如不夜城,强烈的广告颜色,车流人流的速度意向的浓缩,在这种深刻的关注和体会中,真正的城市的繁荣是给外人看的,只是一个表象,和真正的市民是没有关系的,我只是反映了记录了这样一个表象,这样让我有一个探索,这样的表现可靠吗?我想这是一个转折。”

是颜色上的转折,先回到黑白,逐步再想未来的事。在丁乙看似理性统治的作品中,在丁乙反复强调的是理性的框架中,填充和点缀的依然是偶然的灵感,他已经无法再回到风景的确实描绘中。因为“抽象是宏观的概括地看待世界的方式,风景已经太过局限”。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