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中国艺术家参加2011韩国济州国际当代艺术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0-14 14:40:4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由韩国济州岛官方及济州国际艺术中心主办的第一届“韩国济州国际当代艺术展”于2011年10月17日至10月24日在济州国际艺术中心展出。此次展览的运营委员长白光益是目前韩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展策展人之一,中方运营委员韩冬,中方艺术策展人邢罡。这届展览有来有自全世界的八十位的艺术家参与。中国艺术家章燕紫、邢罡、刘勃麟、张麒临、顾群业、顾凯军、王濛莎将携作品赴韩参展。 参展艺术家及作品介绍:

章燕紫,当代水墨画家,1967年生于江苏,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双硕士,现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

章燕紫《 阳光的碎隙》

当代水墨 50cm×200CM*2 2010

《阳光的碎隙》,是透过现实的微观阐释,悬尘充斥的世间里各种物与欲,隐含着、隐游着,逃避了人类最为信任的眼睛。是光,让尘微尽显。当阳光穿透清洁后的衣物纤维,穿过本体的光被丝袜的丝碎裂成无数的射线,让人类的眼睛清晰的看到了尘的存在与喧嚣。这种碎隙是一种力量,一种通常被忽视的强大的力量。当它们呈现凝聚的状态时,即是太阳的光芒。

邢 罡,独立艺术家、画家,1978年生于天津,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邢罡《鸟与花香•冰冷的鱼》系列 当代水墨 45x48CM*9 2011

《鸟与花香•冰冷的鱼》,无有邦的鸟像木讷的歼击机一样飘过;冲出浮云的奇异之花,虽折损了很多,但毅力仍然顽强;冰冷的海底,被不断进化着的鱼,是深藏的欲望和渴望凌空一跃的追求,鱼们懂得凝聚的力量,有对于海和人类的贡献、有舒与张的表达、也有幻美的爱。无论是鸟、是鱼还是冲出浮云的花香都有一种理想,一种不愿被笼罩、被压抑和不甘于被束缚的理想,正是这种理想和舍身取义的精神构成向边缘、向更大的界域探索之动力。

刘勃麟,独立艺术家、雕塑家,1973年生于山东,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刘勃麟《城市迷彩》City camouflage 行为摄影 2010

《城市迷彩》,乍一看,是“大隐隐于市”之举。但细读,却读出了一种对于现实社会破坏行为的无奈和拯救人类文明的精神寄托。艺术家把自己化身建筑或场景的一部分,或隐于那个现实的场景,场景是空旷且虚无的,而被隐于此的肉身是有灵魂且真实存在的;这是一种心境的超越,超越了自我和现实的存在,也是一种对于拯救的渴望。

张麒临,自由艺术家、画家,1983年生于天津,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天津。

张麒临《越界 Overstep the boundary》行为摄影Behavior photography 2010

《越界》,是红与黑两个世界、现实与虚幻两个世界、生与死两个世界... ...。越入则是思想禁锢和麻痹的红墙,越出则是无限自由黑色宇宙;越入吃喝拉撒,越出涅盘极乐;越入或可生,或可生不如死,越出或可死,或可死后重生……艺术家拍摄了自己企图越界的行为,警示和阐述了人生必须面临的选择,这种无奈的心理斗争不是一瞬之间能定夺取舍的,只有自我的精神蜕变和重塑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改变和升华,从而摆脱现实的束缚。

顾群业,艺术家&设计师,1971年生于山东。现就职于山东工艺美院。

顾群业 《FOOTBALL BABY》

架上绘画 60x80CM 2011

是一个脚踩地球的怪物COS。命名源于COSPLAY,形象借鉴了龙的概念,是各种动物的拼凑,长着魔鬼的角、猴子的脸、ET的眼睛、蜥蜴的手、狮子的脚、狐狸的尾巴……。艺术家试图以动漫角色来扮演人类。COS没有耳朵,什么都听不见,没有嘴巴,什么都不能说。COS有着大而亮的眼睛,却没有眼珠。它有着长长的狐狸尾巴。俗话有言:“一不小心露出了狐狸尾巴”……很多人认为这是个怪物,但艺术家说,这是我们自己。

顾凯军, 自由艺术家,1973年生于江苏省姜堰市,现生活工作于天津。

顾凯军《出山Out of the mountains》

图片摄影Photo 2011

《出山》,是一种思考,是对于昆仑文化和太极太玄体系的思考,镜像了古画中的山水,加大了山的庄严与神圣,似乎以拟人的方式呈现出来,此时的山体被神秘所笼罩,虽然没有出现山海经中的图腾和神怪,但似乎这些生命体都隐在其中了,这对称着的山与穴就好似神怪出没的地方。

王濛莎,自由艺术家,198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

 王濛莎 《似水年华》当代水墨 110x60CM 2010

《似水年华》,简約的构成、淡淡的胭脂味儿,被民国风浸染;那种懵懂的少年纯真,天性使然。作品中的女子,充满了对于融入高速旋转的社会机器的渴望,但又有种想远离喧嚣、逃离社会现实的念头儿,只恐高处不胜寒;内心世界无比的矛盾,是融合还是旁观?在举棋不定中,出现了一种自我质问的新思维。正是这种思维,会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一种新的可能。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