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李运江:淡泊自然的水墨人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6-13 09:08:3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其次,说其“简”。尚“简”之风,在我国古代极盛,此主要反映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我国最早的美学著作《礼记?乐记》中主张:“大乐不易,大礼必简”。老子《道德经》也指出:“少则得,多则惑”。说明了少取或可多得,贪多反而受惑的处世原则。于是,简约的概念也进入了文艺实践和理论之中,而绘画上有意识地主张简约之风应始自唐代的吴道子。吴氏继承张僧繇的笔法,进而“离披其点画”,“时见缺落”,“笔虽不周而意周”,因此成为“疏体”的开创者。其后,南宋马远、梁楷,元代倪云林,明代郭诩、吴伟,清之八大、郑板桥、任伯年,近之齐白石、崔子范等一代大家,皆尚简。如马远将山水结构简化为“一角”,使简约之风终于形成。但简中能见我者,应该说是元人。入元后,倪云林笔墨渐趋简率,曾说:“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到了清代,几乎把“简”作为评判绘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郑板桥就说道:“八大山人名满天下,石涛名不出吾扬州,何哉?八大纯用简笔,而石涛微茸耳。”人言八大山水画乃残山剩水,地老无荒,正说明他以简约、空灵取胜。更如清代戴熙所言:“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运江钟意于八大、齐白石、崔子范,并心研手摹。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人画近乎抽象的简化造型,其实是复杂的自然物象中内在性格的高度概括。因此,他对笔下的描绘对象,努力捕捉其内在特征,创造出与客观自然拉开距离的单纯而富于情感特质的审美结构。他基本上放弃了对事物形的逼肖和质量感的追求,而着眼于结构与动态的基本特征和强化对象的性格化情态,尽量把与个性情感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多余处删除。他的画,章法虽常常随笔而走,不加经营,却若东坡作文,汨汨流出,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总之,在其意象造型艺术的探究中,他既注意把握表现对象的特征,又有意识地追求传达出物象及形式自身的审美趣味,并取得相对单纯(但不单一)的形式与复杂内涵的统一。传统的写意画在高度程式化以后,会出现辗转摹仿的流弊,唯有从复杂的自然中提取新的单纯造型,才会赋予绘画以新的生命。否则,就会走向一味重复别人或重复自己的歧途。运江是以此来警戒自己的。

 


李运江作品欣赏

李运江在中国画方面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他的成功更多的是依其悟性以及长期的演练,为了弥补不足,他业余时间潜心传统,读书写字,用心不辍,以待厚积薄发,想必天长日久,会真正达到“大朴不雕”、“大巧若拙”之境界。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