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前夕,本报独家采访到了中国首家广告博物馆馆长赵琛,听他讲述了自己20年来,从收藏到创作的艰酸历程。
收藏“一文不值”的老广告
1992年,大学毕业后赵琛留校任教,主教广告设计。“在当时,只有美术史没有广告史教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开启了赵琛对“老广告”的漫漫收藏之路。
上大学期间,赵琛在临摹《清明上河图》时发现,“图中很多部分竟包含了广告之意”,吆酒的、路边招牌、灯箱广告……难道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广告存在了吗?从那以后,拥有着近代广告发源地和流行地之称的北京、上海、浙江……大大小小的旧物、文物市场成了赵琛最常光顾的地方。
“一幅旧画,很便宜就能收到。”因为在卖家眼里,这种东西只不过是压箱底之物。可赵琛却不这样认为,他看到的是,这个在普通人眼里一文不值的“老广告”其中所蕴含的珍贵价值。
当时,赵琛几乎将绝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老广告收购上。“起初收一张广告也就几块钱,到最后几百、甚至成千过万。”因为和赵琛交易过的卖家都知道,只要是他没收藏过的,无论卖价喊到多少他都一定要想办法收到。
凭一张画寻找“老广告”背后故事
数年如一日,赵琛搜集到的珍品无数,让他诧异的是,在所收的画中,八分之一都落有一个叫做“稚英”的名字。“那时候,因为没有摄影,人们就靠画画来表达所言之意,所以每幅画的背后都有故事,想要了解那段历史,就必须找到创作者的后人。”
几经波折,2000年赵琛终于找到了中国近代报纸广告设计的杰出代表之一丁浩。从丁浩口中,赵琛得到了很多关于其他画家的线索。胡伯翔之子胡庚生;谢之光之女谢碧月;“稚英”之子杭鸣时……在这些被找到的后人口中,赵琛知道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直到今年,93岁的丁浩老先生去世,十几年来赵琛始终坚持,每出一本书都会给丁浩先生送去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