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现代设计为民族手工艺疗伤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1-28 20:32:09 | 文章来源: 《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

苗族破线绣
 

“世界看见”项目计划两三年内为中国培养出几千名新一代民间工艺传承者

不知从何年起,欧美时尚大牌开始狂热地追求手工之美,为一方巴掌大的绣片开出1000英镑的高价,在每件昂贵的手工成衣上标明耗费的劳动时间。

而生活在我国边陲的各少数民族,却不能凭精湛的手工技艺过上富足的生活。他们更因为缺乏成熟的产业模式,普遍陷入技艺传承困难的窘境。

由著名音乐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方大使朱哲琴女士发起的“世界看见”项目,为少数民族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今年1月,“世界看见”少数民族手工艺保护与发展论坛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同名手工艺设计特展也于同期开幕。特展和论坛都是“世界看见”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搭建一个沟通手工艺与设计产业的平台。

香奈儿手工遭偷笑

2010年7月到9月,由大中华地区多位知名设计师、艺术家和学者组成的“世界看见”项目团队,深入到云南、贵州、西藏、内蒙古和青海五个少数民族区域,寻访了大理扎染、香格里拉黑陶、热贡唐卡、加牙藏毯、东乌珠穆沁马鞍等15种民族手工艺及23位民间技艺传承人。

少数民族手工艺的精细,令深谙当代设计的设计师和学者不由称奇。在贵州的寻访围绕苗族银饰与刺绣展开。随行的《周末画报》生活版编辑总监叶晓薇带去了GUCCI、阿玛尼等世界顶级品牌的服装,请当地的绣娘和传承人试穿。

“香奈儿最好的手工,精美得不得了,售价昂贵。而我们把这些衣服交给当地绣娘,她们却偷笑说:‘这个也叫刺绣?’”叶晓薇说。香奈儿的刺绣难与苗族绣活匹敌,贵州有苗绣170余种,每种绣法又包含若干针法,有些针法从汉代传承至今。贵州省级破线绣传承人邰老新,能空手将一根丝线破为14根,即兴搭配色彩。

手工艺对精细的要求耗尽艺人的心神。在团队领队赵茜记录的沿途见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青海同仁县的唐卡绘制大师娘本展示了一幅《千手千眼观音》的彩唐,在60倍的放大镜下,莲花座下的芸芸众生精细有致、一丝不乱。这样的唐卡须在心静时每天绘制10个多小时,至少三个月才能完成。

然而,精雕细琢的传统手工艺并没能通过市场价值的实现找到尊严。一方不足B5纸大的锡绣,要花去一个顶级绣娘三个月时间,售价不过400元。贵州凯里最出色的绣娘平均年收入1万元,比当地三四千元的年均收入高出许多,但仍与国外手工艺人不可相比。

朱哲琴的困惑

“即便在西藏,我们买到的更多是从尼泊尔、义乌批发的产品,为什么我们拥有那么多有深厚文化基础,在审美上非常有吸引力,工艺独特精湛的文化资源,却被挤到边缘?能工巧匠宁愿把后代送到城市学习当电脑工人?”朱哲琴说。

朱哲琴,中国当代新音乐的代表人物,2009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任为中方亲善大使。一份联合国的报告解开了她长久的困惑,也让她生发出创办“世界看见”项目的想法。

她在“世界看见”论坛上介绍说,读了那份报告后她意识到,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具有多维的意义,关乎到一个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保存,更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自我身份的认定。就像我们的近邻印度,其最大的出口项目不是IT,而是创造了7000万个就业机会的手工艺产业。这样一个基于文化传统的行业,保留了印度传统的文化、生活习俗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手工艺既是文化传统,也是文化资本,可以为更多文化的主人创造收入,实现全方位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项目官员Ms. Beartrice Kaldun女士说。根据她的调查,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熟练手工艺人平均年收入是当地人均收入的26-55倍,这说明民族手工艺市场化是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来自云南的扎染工艺师张士绅世代从事扎染,是云南唯一一位国家级扎染传承人。在此次“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保护与发展论坛上,张士绅有句话很实在,“我们开工厂打开市场,挣钱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把它(扎染)保住。”

没有适度规模的商业化,手工艺的传承是不可想象的。但如果所谓市场化就是被旅游业不断滥用,为降低成本,将传统工艺品简化为粗制滥造的地摊货,那么,这种不健康的、不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掣肘之下,传承情况不容乐观。老一辈手工艺人自掏腰包招收学生的情况还会继续下去。

把手工请回生活

“世界看见”项目的思路,是召集知名设计师,在寻访之旅中获得灵感,创作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新产品,利用现代设计理念,把传统手工艺“请”回世人的生活,从而为传统工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于是,就有了那个“外表时尚,内心传统”的设计特展。特展上的原创设计充满现代风格,却处处潜藏传统工艺元素。

在一个至今不通电、结麻成衣的苗族村寨,一个老奶奶平静地为设计师钰柯示范穿寿衣的全过程,令钰柯极受震撼。他意识到衣服不仅用于美观装饰,更可承载生命,从而开始思考把民族服装融入当代生命的试验。寻访大理周城扎染时,钰柯又从棉花布奔放的花纹中看出了“生命爆炸”的影像,一套融合传统工艺、以“色彩爆炸”为题的设计就这样诞生了。

设计师张娜在看过西藏、青海的毡毯后设计出服饰“氅”。一天只生产不足5厘米、传承极为困难的加牙藏毯,就此以另一种形态焕发了新生。

贵州凯里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馆长杨红理女士认为,设计师的理念提升了民族文化的价值,让真正从事民族文化的手工艺人感到很自豪,感觉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因而也愿意加入这个项目。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则在发言中提到,政府每年拿出巨资用于传统工艺保护是必要的,但还停留在被动保护阶段,文化自觉才是少数民族手工艺保护与发展的根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看见”项目打开了一道唤醒文化自觉的门。朱哲琴表示,今后围绕“世界看见”项目产生的一切收入中,会有10%回馈到当地“1+5”计划,即一个老手工艺者传帮代5名年轻人。仅两三年时间,就能为中国培养出几千名新一代民间工艺传承者。“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使中国在业者通过不同环节重新认知市场化并达成共识,共同建设更为长远、可持续的产业链。”

他山之石:谁是手工业的守护人

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民族手工艺市场发展前景与政府监管存在最直接的关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在“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发展论坛上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南美洲尼瓜苏瀑布地处巴拉圭、乌拉圭和巴西三国的交界处。为规范旅游市场、保护民族手工艺,这三个国家的商业部门、旅游部门及行业协会共同签订了一项协议:只有在尼瓜苏瀑布才能买到三国共同认证,具有统一标识及文字的纪念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文化官员Ms.Beatrice Kaldun女士则提到,印度有一个部委专门负责手工艺行业,中国虽然有工艺美术协会,但是没有专门的国家职能部门照料作为一个文化产业的手工艺。“我们没有办法避免数据的采集问题,没有数据,就没法定出合适、有效果的措施。”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