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图书馆计划——个人、公共、文献”在重庆实施(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1-11 16:00:33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图书馆计划——个人、公共、文献”海报

纵观整个现当代艺术发展史,图书馆系统所充当的文献承载是艺术史传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代艺术传播的公共系统是由美术馆、图书馆、教育单位三个部分共同组成:美术馆的功能是传承艺术经典;艺术教育是普及教育作用,而图书馆则承担艺术文献研究和公共文化普及的使命。图书馆的作用在今天不仅是传统的借阅与公共文化传播,更重要的是文本文献的综合并在图书馆系统中进行再创造。艺术的创造与传播离不开这三个“公共性系统”。艺术家离开这一“公共性”基础,艺术将无从谈起,艺术史也不能得以传承。

众所周知,图书馆公共特征是服务于社会大众与藏书的综合性,为促进全民文化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把艺术展览纳入其图书馆系统的组成部分,无疑增加与拓展了图书馆公益行为的外延空间,也强化了图书馆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化,并使图书馆具有了“现场”的感性表征。通过“现在•现场”的公共阅读,将使凝固的文本变成多元的、且具互动性的观看方式,进一步增添图书馆文化的新魅力。更为重要的是,图书馆的文献积累是历史积淀的成果。虽然艺术史是一独立科目,但在整个图书馆系统中占有不可或缺的“调剂”作用。艺术有别于其他科目,它的魅力使我们充满想象,而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史得以纪录、传承。艺术史依托于图书馆来面对大众进行传播、普及,从而使艺术在公共图书馆中延续和绽放,使我们的生活更富有意义。

尽管目前国内当代艺术展览呈现出多元化形态,但都沿袭于美术馆、画廊、艺术机构等常用空间范式。这种展示形式成为行业规范的要求,造成艺术家与作品仅仅为行业“小众”阅读对象,无法承担起更为广泛的公共传播职能。此次展览选择在图书馆系统进行本身就是对当代文化开放式研究的一种尝试——而这一展览为当代艺术实验性在“系统”变化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其意义也在于此。

参展艺术家:何晋渭、李继开、陈波、张濒、王南溟、印定才、王朝刚、熊宇、刘靖

展览时间:2010年12月23日 重庆

2011年2月 武汉

2011年4月 成都

2011年5月 北京

策展人:王春辰

展览场地:重庆市渝中区图书馆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