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开幕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 片长: 00:01:28 | 上传: 2010-12-06

 

相关评论:东方既白——面对李可染人物画的思考

李可染的人物是创造

为了全面回顾李可染先生的人物画艺术,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 “画龙点睛——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人物篇)”于2010年12月5日下午2:30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此展览由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北京可创文化协办,展览持续至2011年1月4日结束。这次展览共计展出李可染水墨写意人物画40余件,水彩以及白描人物画20余件,李可染常用印以及书法座右铭、速写本等文献10余件,此外展览还呈现了李可染早期绘制的宣传画。

●五年系列活动的第一展 李可染人物画首次集中亮相

2009年,李可染夫人及其子女将李可染先生代表性作品捐赠给北京画院,以这批藏品为基础,北京画院组织力量进行分类整理与深入研究,实施开展了“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以及画集出版活动,活动将分为“画龙点睛(人物篇)”、“临风听蝉(牛篇)”“、千难一易(速写写生篇)”“、金铁烟云(书法篇)”、“江山无尽(山水篇)”五个专题,分别展出李可染的人物、牧童与牛、书法、速写与写生、山水五方面题材类型的作品,同时组织研究撰写文章、出版画集。系列活动在每年的12月份举行,持续五年的时间,这对于李可染的艺术进行全新的研究与展示。李可染先生作为转型的艺术大家,为世人所了解的是他的山水画,1943年提出了“用最大勇气打进去、以最大的功力打出来,”人物作品正好就是他提出打进去的转折的突破口,同时人物画是可染先生较早从事并取得成就的领域。所以这次展览是系列展的第一个专题,是对李可染系列研究的第一步。

●众多机构藏家携手,汇聚大师艺术精品

李可染早期人物画作品大多留存在民间,收藏分散,北京画院联合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多方协调联络、精心运作。展出作品除了北京画院以及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的藏品之外,还向社会重要收藏机构和个人进行了征集,汇聚了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艺术馆以及其他个人收藏家的藏品,这是李可染人物画作品一次难得的汇聚。展出作品的创作时间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基本涵盖了李可染一生的人物画创作,呈现了李可染人物画艺术的基本风格演变与整体艺术特色。像《午困图》、《观画图》《执扇仕女》等李可染重要的人物画代表性作品均在此次展出。李可染先生的经常画的《钟馗》、《笑和尚》、《怀素书蕉》、《苦吟图》等每个同题材作品都有三幅、四幅同时展出,这些作品简笔挥写,意境灵动,代表了李可染人物画艺术的最高水准,展现了李可染作为山水画大师的另面艺术风采,李可染的人物画表现了东方文化特征,这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切入点。

●早期宣传画作品寄托画家家国恨、民族情

水墨写意人物画之外展览还同时囊括了李可染的的宣传画、水彩写生以及线描等不同的材质类别的人物画,其中还包括了复制呈现的李可染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绘制的近二十幅具有代表性的宣传画作品,这对于认识李可染艺术的全面性以及他的水墨写意人物风格渊源有重要学术价值。李可染先生的青年时代积极投身于用艺术进行爱国救亡的活动,创作了大量宣传画,这是李可染早期人物画创作的重心。通过这一批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于我们民族的爱与匹夫之责,这在当时就感染了、鼓舞了一大批的同胞。

●重要文献文物呈现大师足迹与襟怀

此外展览还充分利用文物文献资料对于李可染的人物画创作活动以及学术研究成果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展示,包括李可染人物画创作的基本过程、风格演变以及老舍、齐白石诸家对与李可染人物画艺术的评论。展览还展出了李可染的从艺心得真言、自勉座右铭等实物文献,包括他书写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八风吹不动天边月”等画坛格言,复制了可染先生这一批人物画创作时期的画室“有君堂”,展览还利用古代同题材绘画作品对照来呈现李可染对于传统人物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可以说全方位展示了大师的艺术道路,同时集艺术性、学术性以及观赏性于一体,兼顾了趣味性。

本次展览在新世纪引领我们回顾为中国画的世纪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艺术大师的艺术作品以及艺术道路,反思李可染先生对于传统的的态度以及对于西方绘画借鉴的尺度,这无疑对于当下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可染先生的艺术风格、艺术道路乃至作为一个中国画大家的修为与识是促成他的艺术成就的基础,诚如邹佩珠先生所言“他的多方面的修为与素养成就了他的艺术”,这些对于当前的艺术家无论在宏观艺术道路还是在微观艺术风格层面无疑都会带来诸多启迪。

1   2   3   4   5    


与朋友分享此事: 分享到搜狐微博  
         
相关视频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好友分享 添加收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