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画大小相同、表现手法类似,远远一看,就像复制品一样。”这是一位参观者对6月23日山西省中国画作品邀请展的印象。6月23日,山西省中国画作品邀请展在省文艺大厦举行,展出240幅作品,期间观众稀少,“现在的书画展就是这样,看的观众比墙上挂的画还少。”一位美术专业毕业生摇摇头说。
没有个性、缺乏力作是目前省城画展的通病,山西美术界严重“缺氧”,其背后的隐忧引人思索。
缺少个性追逐流行
山西拥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全国排名第一,古代壁画拥有量全国第一,晋祠、平遥的宋明彩塑,永乐宫、华严寺的壁画等是享誉世界的美术精品,画坛历史上,王维、荆关、董巨、米家父子、傅山等山西艺术巨匠熠熠生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西画家董寿平、力群、亢佐田、蔚学高、王迎春、杨力舟等,在全国美术界分量不轻。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山西美术一度沉寂,在国家级美术综合大展——— 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山西作品鲜有获奖。2009年,5年一届的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在112个获奖名额中,山西仅以漆画和平面设计拿到2个银奖。事实上,我省已经多年未在国内专业展览上拿过金奖。金奖的缺失,让山西这个传统文化大省汗颜。
山西画家、画作怎么了?
“缺乏明显的地方艺术个性,是山西美术的缺憾。”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老师郝兴义认为,山西画家的个人艺术语言、风格没有形成气候。山西美术爱追风,谁的名气大就摹仿谁,谁的题材获了奖,又一窝蜂地追捧。大量美术作品形式相似,内容迎合。“结果是摹拟黄宾虹的,最终成不了黄宾虹,流行的追随者,只是陪衬了风头。”郝兴义摇着头说。
上世纪60年代,陕西长安画派以极具西部特色的作品,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并活跃至今。他们钟情于表现陕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作品题材以山水、人物为主,风格鲜明,个性强烈,开创了悲怆的艺术风格。郝兴义认为:“我们必须寻找真正属于我们的艺术之根,哪怕是苦难,沉重。”
人才流失缺乏力作
“人才匮乏是制约山西美术的主要原因。”太原幼儿师范学院美术科主任杨旭东分析,所谓的匮乏并不是指没有人才,而是人才外流。
据省画院统计,目前我省有山西画院、太原画院、阳泉画院、晋城书画院、古交画院、河曲画院6所公办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58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547人。外流人才十余人,数目看似不大,但都是山西美术的精英。
张明堂,寿阳人,在中国山水画坛占据重要位置,他和赵益超曾任山西省美术院专职画家,共同创作的《晓色初动》获得全国第七届美术作品金牌奖,之后两人共同效力陕西国画院。
白羽平,右玉人,擅长油画,获第八届中国美展奖,现为北京画院职业画家……选择美术事业蓬勃发展的城市创业,是处于上升期画家的共同心愿。
山西外流画家多在北京和浙江进修。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徐悲鸿、吴作人、靳尚谊等名家先后担任院长。浙江的中国美术学院,是国内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潘天寿、黄宾虹、李苦禅等大师皆出此门。
作为国内八大美院之一,两所学府汇集了国内美术界的顶尖人才。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水准、更浓厚的艺术氛围,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山西画家纷纷北上或是南下。
人才外流,资源外流,山西美术跌跌撞撞,杨旭东自嘲地说:“能人都在外面飘着,哪来的山西作品?”
心理浮躁艺术打折
太原市文联副主席张明智认为,画家本身也存在问题,现在省城书画界流行“字画名人,名人字画”。
他解释说,古人追求艺术,以字画成名,为字画名人,今人,渴望成名,期望以字画获利,为名人字画。后者急功近利,将字画作为商品,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从事创作,丧失了创作的主体精神。
不少画家在名利场难以自拔。好名者,抛头露面,频繁参加各类展览,创作作品周期短、出品快,新作不少,但分量不足。好利者,出入画廊,将本应跋山涉水、写生采风的时间,用于盘算如何将作品转化为金钱。市场的诱惑,让画家远离了大自然的山水花鸟、一草一木,名利风让他们的作品离艺术追求越来越远。
从事美术事业是一项清苦的工作,吴冠中曾说过,社会是不养诗人、画家的,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在苦难中成长的。没有吃过苦、没有感情和心灵的波动,艺术家是成长不起来的。
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等名家都曾以卖画为生,但他们出手皆精品,即使生活穷困潦倒,也不肯滥竽充数。他们不为金钱所惑,甘于寂寞,以“画”为乐。
“是坚持高品质的艺术品格,还是迎合市场的经济需求,是艺术家该好好思考的问题。”张明智说,要成为大师,天赋和勤奋是首要条件,要打造精品,画家只有力戒浮华,深入生活,潜心创作,才能成功。
内涵缺失精品难见
逛逛太原的画廊,里面的美术作品多如繁花,看看文联的展览,一场连一场,连绵不绝。毋庸置疑,现在的画家多了,画作也多了,但量变并没有达到质变的效果,能在全国叫得响的作品依然没有几幅。
“受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当今画家急于求成、作品没有内涵,自然难以获得认可。”张明智说,中国画是一种很含蓄的艺术形式,成熟的技法固然重要,但作者的生活感触和内在修养,才是笔墨中的情趣体现。
现在画家急于求成,“批量生产”,作品固守模式、自我模仿,画作风格类似,缺乏创新。“真正富有感染力、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需要两三年的锤炼。”张明智说,慢工才能出细活,美术创作,宁可慢些,也要好些。
“画内功夫画外寻”,历史上的许多画家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文篆刻无一不精,外在技法、内在修为样样兼修。艺术讲究厚积薄发,艺术作品正是体现艺术家文化底蕴、生活沉淀的最终成果。“如果只是一个劲儿地在纸上打磨,即使短时间内有所成就,也不过是空有技法的机器,最终会江郎才尽,缺少后劲。”他说。
致力本土反省努力
6月23日的山西省中国画作品邀请展,共展出5天。作为受到邀请的参展者,陆贤能更像一个观画者,有空就去看看。他是山西省当代工笔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在现场,他对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兴趣。
240幅作品规格统一,让他稍感遗憾。现在的画展过于密集,画家参展作品受到展厅、人数、幅面等因素的限制,组织方往往有规格要求,对此,陆贤能觉得:“艺术就是要五花八门,就是要看个性,最好什么都别规定,那样的画展肯定更好看。”
说山西当代画家难以比肩前人,陆贤能觉得有失公允:“老一辈画家用一生成就了艺术高度,谁能说20年以后,现在的中青年画家就达不到相应的水平?”
陆贤能对年轻画家很宽容,甚至有些“护犊”,因为他知道,打造美术精品、突出山西特色,除了依靠画家个人的功力外,还需要这批中青年画家甘于寂寞、坚守本土。
山西美术存在着没有领军人物、缺乏专业理论研究队伍等问题,然而,像王学辉、姚天沐、赵球、王玉玺、裴文奎、孙海青、贾大一等留守画家,立足本土历史文化、描摹风土人情,探索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输氧”后的山西美术将展现新的风貌。“想让山西醋香飘得更远,需要酝酿更长的时间。”他说。
见习记者 冯 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