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山西重修大同辽代艺术典范"华严寺"千年彩塑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9-08 10:03:36 | 文章来源: 山西青年报

山西被称为是传统彩塑的遗存地,留存下来的佛教泥塑作品有的已有近千年的生命,但这些作品经过了岁月的侵蚀,需要修复。近日,作为辽代艺术典范的大同华严寺,其修复工程即将完工。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史延春参与了华严寺殿内的彩塑修复工作。史延春一直把抢救、保护宗教彩塑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他被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艺术大师”、“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称号,他的作品曾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錩教授这样评价:“寓无相于相,寄差别与平等,明色心之一如,达物我之一体。”冯骥才老先生也有感于他的作品,并为他的作品题词“立土为神”。

辽宁彩塑传人定居长治“寻根”

史延春本是辽宁人,出生在一个传统彩绘彩塑世家,到他和哥哥已经是第四代了。他自幼随祖父史宝海先生临习传统彩塑与国画,1990年进入沈阳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史延春来长治画壁画。“在工作过程中,我看到大量的彩塑遗存,还有一些壁画遗存,它们吸引了我。山西彩塑在中国应该是遗存量最大的,不仅存量大,而且一些经典的或杰出的作品全在上党地区。”

这里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的宗教彩塑使史延春难以割舍。为了更好地吸收文化艺术营养,史延春作出了定居长治的决定,他将自己的这一迁居行动称之为“彩塑的寻根之旅”。

千年生命需要修复

史延春告诉记者,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非常古老而常见的民间艺术。我国有记载的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从南北朝时期再到明清两代,传统彩塑作为重要的艺术门类,在表现技巧上已经发展和积累到了一定的高度。

目前,留存下来最好的佛教泥塑作品,山西省不但多而且精,如长子县崇庆寺、法兴寺,以及晋城青莲寺。与史延春一同参与华严寺修复工作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运生说,这些作品已有近千年的生命,常有需要修复之处,这项工作极其不易,每件古塑,尽量保留其历史资料的完整性和风格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史延春一直把抢救、保护宗教彩塑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多年来,他辗转山西、河北、北京等地修复、恢复或再造宗教彩塑,曾主持修复了十多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塑,创作彩塑千余件,壁画多帧。他的作品题材取自宗教,艺术表现尊重时代风貌,注重造像上的人性探求,通过准确的造型、生动的形象、优美的动态、流畅的衣纹很好地刻画了宗教造像的个性特征。

再现辽代彩塑风采

此次,史延春参与了大同“新云冈计划”的重点工程“华严寺”传统彩塑的修复工作。

史延春介绍,辽代彩塑的塑造手法明显继承了唐代彩塑造型的严谨写实,又在具体、精细、繁密中增添了婉丽的风韵。在华严寺的工程中,他的团队一共50多人,分布在各个大殿内,用传统技法塑造佛像。

中国传统彩塑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

史延春的彩塑造像正是继承了山西彩塑艺术的优秀传统。他的造像题材是取自宗教,造像材料是选用可塑性好的粘土和覆盖性强的颜料。“造像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根据设计图搭建木构架。”史延春说,他一直沿袭传统造像工艺,采用粗泥与细泥渐次加工塑造,泥中加入棉花等纤维,防止泥塑干燥开裂。塑像晾干到一定程度后,下一个步骤是披灰,之后就是装銮,包括沥粉、贴金、彩绘的传统方法。

史延春说,造像形态追求形、神兼备,其艺术表现却尊重时代风貌,探索其内在情态风韵,虽然造像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但却并不拟古自然,而是注重造像上的人性探求,生动而有意味;其色彩虽明丽,但并不火爆,和谐却不单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錩认为,史延春的彩塑造像通过准确的造型、生动的形象、优美的动态、流畅的衣纹、精巧的饰物、和谐的色彩很好地刻画了宗教造像的个性特征,铸就了宗教彩塑以表现善、福、德俱佳的美。

传统彩塑是东方美的代表

史延春在努力学习传统雕塑技法的基础之上,通过临摹把握这种几近失传的技法,又在大量的修复工作中,将这种理解变成对传统的延续。

他传承的彩塑艺术相对于西方雕塑有着完全不同的创作体系。专家认为,他的雕塑主要以佛道造像为主,其作品间充满着的古意,固然与他传承传统彩塑技艺密不可分,但更多的是建立在他个人对传统文化深度的理解与感悟上,换句话说也是一种民族灵魂的继承。对于文化而言,史延春的作品是在当下全球化、一体化浪潮下一种难得的本土化、民族化的回归,并且这种回归是按照传统工艺自身发展的脉搏继续向前推进的;对于其自身而言,则是在现代人近似荒诞的复杂生命状态下,虔诚地寻求一份难能可贵的宁静体验。

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传承中国传统彩塑?史延春说:“我们觉得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因为中国的雕塑,就说有代表性的,有东方代表性的就是我们的彩塑,那这样的话,我们当代这些院校,我们学习的好多都是西方的雕塑,这样我们把本土很有特色的这种技艺或者艺术也好,丢掉的太多了。我们不应丢掉它,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精华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他认为传承、保护的关键是人,是人的培养,因为有了人就有承与传的可能,就留住了手艺。因此,他希望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培养热爱、并有志于中国民族艺术事业的年轻后继者,使民族文化遗产彩塑艺术得到活的传承。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