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引深思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1-15 18:12:14 | 文章来源: 新华网

“丹霞地貌”集体申遗成功,“少林申遗”路漫漫终修成“正果”……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中国文博界和旅游爱好者的热门话题之一。事实上,中国申遗项目的爆发式增长,既彰显了国内相关资源的丰富,也引发国内外文博学者的深思。

刚刚结束的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发布数据称,中国国内现有40多万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和2000多万件可移动文物,包括丰富的自然遗产和自然文化综合遗产。中外专家学者在国际博协大会上纷纷指出,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中国能否守护好丰沛的文化遗产,仍面临各种考验。

城市要不要成为“活的博物馆”?

来到上海参加国际博协大会的文化遗产专家奥奎·恩威佐发现,中国和欧洲正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课题也截然不同。“在欧洲行走,宛如走在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中,建筑和生活方式都已经保持了一两百年,那里的人们自己也觉得代表历史。因此,欧洲人希望用尽可能创新的方式去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给遗产注入‘活力’。”

然而,时下在中国,情况截然相反。广州、成都、杭州、北京、上海,处处如同巨大的工地,兴建机场、高速公路、各式各样的摩天大厦,到处都是现代化甚至后现代的文化景观。这位外国专家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不希望城市变成“活的博物馆”,而渴望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但这意味着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更复杂的形势和挑战。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指出,中国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对于前人的城市智慧,今人需要对其进行保护,给它们留下存续的空间。在刚刚落幕的上海世博会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集聚了全世界的智慧与经验,其中也包括文化传承和城市更新的诸多案例。葛剑雄指出,城市的主人是居民,应当由当地居民来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式和模式,包括为了自己的幸福要采取的城市更新手段”。

“为了让城市停留在原汁原味的阶段,而让那里的居民拒绝现代文明,这是不人道的。”葛剑雄提出,城市更新需要区别对待。对于文物,要最大限度保护,不容许打着更新或者其他幌子去改变。如果不是文物,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外观不改,内部可以改变。在周围,建设一点总体风格相符的“假古董”没什么不可以。也可以进行其他创新,当然,创新有风险。“当初的埃菲尔铁塔,很多人反对建造,理由是破坏巴黎风格,但现在被认为是巴黎地标。宝塔也是从尼泊尔、印度等地舶来的,现在已经成为苏州等很多城市的地标。”

“城市未必要成为活的博物馆,但博物馆应该成为城市的‘DNA’。”来自俄罗斯的博物馆专家斯韦特兰娜·梅利尼科娃认为,博物馆不仅可以保存城市的独特气氛,而且在城市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博物馆不仅是城市的橱窗,还可以吸引游客,成为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现代化过程中不能丢弃城市记忆

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指出,尽管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已经有所进步,但中国的城市建设求新求快,仍然给文化保护带来巨大危机。“中国有两千多个历史文化古城,它们各自有着独特魅力。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城市遗产保护就是要重视城市生态,这也是事关城市和谐的问题。”他说。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张文勇也认为,城市大拆大建使近代文化资源在不经意中逐渐“丢弃”,所谓“复原工程”使原有老街失去了浓浓的历史文化韵味和乡土气息。留住城市记忆、追寻百姓故事,最好的方法就是征集城市生活中熟悉而又即将消失的、具有文物价值的实物,这是打开市民记忆闸口的有效措施。

拥有丰富的近现代文化遗产的上海,已经率先开始探索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尽最大努力来保护城市文脉,保护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老街区、老建筑。近日,历经整整10年的艰苦保护,位于上海卢湾区思南路的成片珍贵历史人文风貌区——“思南公馆”宣布向公众开放,成为“活的”上海近代历史人文博物馆。

在近一个世纪里,坐落在上海卢湾区的思南路,曾是上海最著名的花园住宅聚集区。这块5公顷面积的土地上,集中了近代上海建筑的精华,涉及保留保护的老建筑49幢,其中39幢先后被确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周恩来、梅兰芳等诸多中国近代历史名人故居均坐落于此。

虽然地处上海黄金地段的珍稀花园别墅,其商业价值之高不言而喻,但上海市卢湾区决定,要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文化遗产,而不让这里成为少数企业、富豪的私家领地。“上海早已定下原则,思南公馆绝不出售,不能成为私产,而是必须向全体公众开放的一个整体公共品,而且将是一件供公众欣赏、休闲的文化精品。”上海卢湾区委书记徐逸波说。

文化遗产保护要去功利化、趋法制化

伴随着申遗热、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的兴起,中国许多城市之间也兴起了“文化争夺战”和“保卫战”。类似争抢“名人故里”的事不断发生。据统计,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已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位列全球第三。同时,国家、省、市等立体化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均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仅非遗资源总量就达到了87万项。

近年来,从炎帝、尧帝、舜帝,到老子、姜尚、皇甫谧,再到诸葛亮、赵云、李白、曹雪芹,乃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西门庆等名人故里,都引起了诸多城市之间的“争抢”。“曹操墓发掘”也因为牵扯了文化遗产开发的经济利益而真假莫辨、难有定论。

专家指出,要警惕文化遗产保护热背后隐藏的功利思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眼下一些城市热衷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真正目的。名人故里之争,实质也是各地在利益驱动下为了资源经济而博弈。

阮仪三指出,不少争夺名人故里、世界遗产的城市,连基本的城市文化保护理念都不具备,城市中的近现代文化遗产、历史风貌街区、建筑正在城市改造的进程中迅速消失。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长期以来也为敦煌受到“过度”旅游开发的难题所困扰。“我们无法阻挡敦煌旅游的滚滚洪流,但是必须用创造性的方法来保护这座保存完整、内容丰富、艺术精美的佛教艺术遗产。”

樊锦诗和其他学者们想到,可以设立一个数字化的敦煌壁画展示中心,让游客观看主题电影《梦幻敦煌》,“足不入洞”就能欣赏到莫高窟壁画360度的清晰展示,以此来解决旅游开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两难问题。

但在樊锦诗看来,这依然并非长久之计。“如何保护文化遗产?首先要立法。文化遗产保护不是某个官员或者博物馆馆长拍脑袋说怎么做就能决定的,而必须要用法律来明确责任和方式。其次是不能过度开发,尤其是防止破坏性的开发。此外,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适的手段,来对文化遗产进行最恰如其分的保护也非常重要。”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