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正化作品
彼得罗-加布里塔-莱斯作品
由侯瀚如策划的展览《日以继夜,或美术馆可为之若干事》前天在上海外滩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的主体内容是9位中外艺术家的作品。在筹备过程中,大多数艺术家都特地来上海做了2-3周的驻地计划,以了解这座城市和外滩美术馆。因此,艺术家们最后都将自己的表达与展场的特点相结合。在这些作品中包括了来自未来的“文物”、可以“寻宝”的仿银行金库抽屉墙、用廉价复古花纹墙纸和“LV”长条凳包装的电影院,反映上海都市生活的影片、一只从美国唐人街辗转回到中国的大青蛙的故事、咖啡厅里呈现的《甜品》、日光灯管排出的迷宫……作品也不再被规整而单调地悬挂在展墙上,或者彻底被封闭在“白盒子”展厅中(西方称艺术展厅为“white cube”)。从外滩美术馆二楼的展厅一直到六楼咖啡馆,从电梯到各层的前厅,从美术馆的外墙到中实大楼的地面,从房梁到玻璃墙,整个美术馆的每个部分都被互相联系起来,甚至连美术馆对面的虎丘小区内也悬挂了艺术家的作品。
侯瀚如认为,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是“以社会现实植入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驱动力”。和一些艺术机构一起,侯瀚如希望这个持续到明年1月的展览,会成为一场与城市生活同步的艺术行动。
按照侯瀚如的规划,《日以继夜》并非常规的专题展览,而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艺术家从新的视角来见证城市生活的转型,同时用自己的方式构建与背景的联系。这种新型关系为他们的作品带来更多的实验与原创式的发展,因此“展览”演化成一个动态而复杂的生产、交流体系,迥异于常规的策展模型。整个展览将由两组风格鲜明独立但又相互交织的部分组成——日间展览以及晚间的“艺术夜生活”系列活动。
在谈到为什么要将夜晚纳入展览之中时,侯瀚如表示,如果没有夜生活,任何人都无法真正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本质。能够定义这座城市的,不仅仅是城市中疯狂激增的建筑物的数量。恰恰相反,也许只有在霓虹灯和摩天大厦阴影下的黑暗里弄之间游走,才能捕捉到这里真正的生活。
因此在白天常规展览之外,外滩美术馆的夜间艺术项目其实更多。从10月29日到12月26日,共9周的时间内,每个周末轮番上演共计45场夜间文化活动,包括演讲、工作坊、对话、音乐会等的18场活动,以及由9位参展艺术家每人推荐的3部影响他们思想与创作的电影。有趣的是,参加活动者还会拿到一本“夜生活”护照。就像世博护照那样,每参加完一场活动后都可以盖一枚“黑眼圈”章。由此,“日以继夜”的美术馆,将不再是一个冷漠乏味的展览平台,当“白盒子”被打开,声色和激情便会涌现出来。将夜晚的艺术活动纳入展览体系中,是此次侯瀚如策展思路的一个亮点。
今天,世界各地的美术馆都在努力摆脱“自治”的象牙塔的束缚,强调在内容策划上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在活动形式上对社会本身的介入。侯瀚如在策展文章中写道,“把我们变成真正的‘当代人’,就是‘日以继夜’努力的方向。而且,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美术馆可为之若干事’中最为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