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俄冬宫珍宝首次来华 讲述沙俄“武则天”传奇(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6 16:50:40 | 文章来源: 新民网

铜镀金珐琅音乐座钟。新民网记者陆俊彦 上海博物馆现场回传

弥涅瓦女神形态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像。新民网记者陆俊彦上海博物馆现场回传

兵工厂打造首饰盒

皇帝都有点特权,叶卡捷琳娜诸多特权中的一项,是让兵工厂给她打首饰盒。对军事感兴趣的人一定对俄罗斯的图拉兵工厂不陌生,俄罗斯的军工绝非徒有盛名,18世纪末那会儿已经是块铁打的招牌。像她的诸位前任,叶卡捷琳娜例行去参观图拉兵工厂,结果就爱上了精钢的冷兵器质感,一发不可收。于是,造枪支大炮的军工厂,为女皇阁下定制了一批高级家常用具:梳妆台、扶手椅、脚凳、香炉、茶炊、地球仪形状的墨水瓶、国际象棋和棋盘……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首饰盒,强度和韧度都恰到好处的合金钢,精雕细镂,女子的闺房用具,闪着凌厉寒光。甚至,脚凳上的软垫也是罩着镂空钢丝编织的套子。女皇的卧室一隅,竟是清一色的兵工厂制造,触目皆是冷硬钢材,细想来,也可大略揣度叶卡捷琳娜的性情。

叫她女皇或收藏家

说来吊诡,保守皇权的捍卫者和启蒙思想的追随者共存在叶卡捷琳娜的肉身中——她给朋友的书信里曾把法国大革命形容成“一场法兰西瘟疫”,而她本人和法国启蒙思想家私交甚笃,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和孟德斯鸠是和她频繁信件往来的密友。这次展览上,让人眼前一亮的,正是叶卡捷琳娜让当时的造像艺术家为这些思想家塑的大理石半身像。展厅一角,衬着宝蓝的背景墙,卢梭、狄德罗和伏尔泰的雕像次第排开,紧挨着的便是叶卡捷琳娜的塑像,雕像上的她只素淡地披着头巾,脸上的神情是难以描述的自信。她有理由自信——她收集国土,收集艺术,也收集思想,在那个依然男权的世界里,她收集男人的思想,或者,作为思想家的男人。展厅里正对着卢梭们的塑像,是整面墙上挂着的肖像画,那些,是爱戴她、对她付出忠诚的重臣,这个女人,毕竟是以“知人善用”留名青史的。

史笔如刀,尤其俄罗斯以外的史家对叶卡捷琳娜的评价,多有苛刻。一次展览不足以还原她真实丰满也备受争议的人生;但至少,唤起我们对昔日“北方之星”的回忆——她曾那样耀眼夺目。就像普希金的诗句:我多么爱你的余音缭绕/那低沉的音调,深渊之声/你黄昏时分的寂寥/和你那变幻莫测的激情。

银嵌珐琅彩福音书。新民网记者陆俊彦 上海博物馆现场回传

瓷器组合。新民网记者陆俊彦 上海博物馆现场回传

女皇“恋石成癖”

本次展览按照18-19世纪俄罗斯帝国四位统治者的执政顺序而依次分成四个部分。本报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如果说前两位皇帝,从彼得大帝的手杖和礼服,从伊丽莎白女皇的宫廷用品来看,沙皇们初显奢华端倪的话,那么到了叶卡捷琳娜女皇时代,展品的阔绰程度便突飞猛进,让人目不暇接。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维亚切斯拉夫·费奥多罗夫告诉本报,在叶卡捷琳娜时代,人们都知道他们的女皇生有一种“迷恋宝石雕刻的疾病”。为了获得世界顶级石雕作品,女皇可谓不惜血本。法国皇帝有一个亲戚,家藏石雕精品无数,叶卡捷琳娜闻讯,便立即派人去和这个法国贵族谈判。女皇出的价格是别人的好几倍,贵族实在难以抵挡诱惑,终将藏品悉数出售。此事震惊了全法国。

叶卡捷琳娜在位34年,收藏了近1万件宝石雕刻,据说,她每天下午要用3个小时来把玩这些艺术珍品。此次来沪参展的便有其中女皇收藏的精品。至于女皇为何如此迷恋宝石雕刻,官方并没有说法,但人们猜测,精美雕刻的宝石,或许被这位靠政变上台的德国女人视为权力的象征。

英法特颁“禁令”

此次“北方之星”特展的290件展品中,叶卡捷琳娜的藏品就占到了252件,其在俄国沙皇时代宫廷收藏中的分量之重,由此可见。在向法国贵族购买石雕的过程中,女皇便暴露了她对各国艺术珍品狂热渴求的本性。而事实上,叶卡捷琳娜除了以铁腕著称外,她同样以购买艺术品成瘾而闻名于世。

女皇是18世纪下半叶让人恐慌的欧洲绘画杰作的最大购买者之一。费奥多罗夫昨向本报透露,女皇和欧洲各地的艺术品代理商都很熟,每次一发现宝物,代理商就会及时向女皇报告,如果女皇喜欢,她不假思索就会买下,譬如整屋子整屋子地购买像马蒂斯和达·芬奇这样的大师的作品。欧洲各国的艺术品大量进入俄国,这让统治者们非常担心。于是,英国当时很快颁布了针对俄国的艺术珍品出口禁令,而法国在那位贵族的宝石雕刻悉数被收购之后,也颁布了类似的禁令。

但这显然无法满足女皇的胃口。她开始向各国定制艺术品,比如此次参展的一台金钟,便出自英国伦敦一名钟表名匠之手,瓷器餐具则是英国韦基伍德工厂的产品,还有一些装饰品则是法国之物。女皇当然也用俄国产品,比如她房间的桌椅就是图拉兵工厂的钢铁制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