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毕业展=艺术节+招聘会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6-01 16:56:09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记者:往年中国美院的毕业展大多从3月份开始到6月份结束。今年为什么将展期浓缩到6天时间,采取“毕业周”这种形式?

王赞: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美术学院教学部门意见,以往毕业展的安排一直以“抽签”的方式,抽到早的系要从3月份就开始办展,而晚的要到6月份,中间相差3个月。谁都不愿意最早或最晚,最早办展的同学的问题是:所有教学安排计划都打乱,必须把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完成,当展览办完后面3个月学生就不知道要干什么了。而毕业展的时间安排在最后的学生也很苦恼,当他把毕业展办完的时候,他还有一整套论文答辩以及毕业的程序需要处理,但是学校很多工作已经停滞,需要补考或论文答辩过程中需要修改论文的同学,就没有时间来补考或修改论文,这样他们就面临着拿不到学位的问题。所以,这是我们决定以“毕业周”形式呈现毕业展的一个客观原因。

尤其重要的是,作为全国一流的美术院校,学生报中国美术学院的时候都带着一种向往和期待,我们更加重视招生,也就是“入口”的工作,对学生毕业、就业的问题关注较少。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对于一所名校来讲,这在人才培养上是不健全的,我们应该让优秀的毕业生也有好的单位、好的出路。近些年来,大学生当中出现很多问题,如经济上的问题、恋爱观的问题等等,但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就业问题。就业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就业压力可以解释为面对社会不知所措,从而感到焦虑、迷茫。如果良好的就业平台搭建起来,就可以很好地化解他们的这种压力,既把我们名校培养的人才用到合适的位置,也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校园更加安定、和谐。而且,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人才培养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社会对人才的认可程度有很大影响。

这些计划的实施,需要一个平台。所以,在毕业展这样一个同时推出的平台上,我们学校教学部门、学生处为学生搭建一个就业咨询的公共平台,让我们学校内部和外面的用人单位有一个很好的接触。通过接触、交流、了解,使我们的人才有更好的去向。所以毕业、就业的问题,就成为我们这次展览的一个主题,希望借助于这样一个机会,能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份更好的工作。

而且,这样的形式更利于整体、集中地宣传所有的专业。毕业展像节日一样向市民们敞开,让市民们了解学校的教学成果,让家长们也知道学生在四年当中的收获。

记者:将毕业生创作周与就业创业服务周相结合,是中国美术学院在促进就业创业工作中的新尝试。您能说说实施这一工作的具体措施吗?

王赞:具体措施学工部基本上已经安排妥当。在华东地区,我们已经联系了相关的人事部门,各地的人事局,包括很多企业单位,比如浙江义乌,当地有很强的实业实体,但是恰恰很多企业缺少设计的参与。他们对设计人才有强烈的需求,而我们的学生对当地又缺乏了解。所以要让企业先来看我们学生的作品,如果他觉得这个学生好,有创意,希望录用这个学生,他们就可以面谈。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今年大概有一百多家企事业单位会到我们这里来看学生的毕业展。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种方式向全国蔓延开来。让我们学校的人才不仅仅局限在东部地区,我更希望在西部地区都能蔓延开来。西部地区一些非常好的学术单位,比如说敦煌研究院等等,他们需要大量的美术人才。但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不愿意到那些地方去,其实那些地方条件是非常好的,而且有很好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环境。目前这只是我们的一个想法,这样做下来是不是会有成果,就看活动的结果。我们会把这种大规模的毕业展示方式形成一个循环,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好的就业环境。

记者:据了解,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的毕业展也是全院同时展出,他们是放在江苏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美院有没有考虑过把毕业展放在更大规模的美术馆中举行?

王赞:我们把这次毕业展看作是我们教学流程中一个常态的展示,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流程,也想让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对待毕业展。让全院同时展览,也可以让各教学单位之间有一个相互学习交流、比较借鉴的机会,也是促进教学深化研究的机会。如果这一届放在浙江美术馆里举办,那下一届放不放,学生肯定会有意见。所以我们就安排在学校,而且空间还非常有序,当展览全部出来的时候,你走到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很多很多作品,那是很有趣的。我们6月11日至17日在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里会有一个集中的“优秀作品展”,就是把各个校区所有的作品按照八比一的比例评选,将优秀作品拿到一起,集中推出一个优秀作品展。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