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美院副院长吴明娣教授从宏观视角探讨了中国地域美术通史研究呈现的整体性问题:整体建构初具规模但局部研究进展缓慢;善于廓清历史脉络、建构坚实的研究基础,但缺乏对某些难点问题的深度研究;长于历史线索梳理,理论层面的探讨则相对薄弱。首师大美院美术史论系主任、副教授于洋重点探讨了地域美术研究中时间、空间维度的具体内涵,以及此类研究范式所面临的个性与共性的问题,并指出当代地域美术研究面临的方法论误区、地区保护主义对于研究的影响,及过度强调地域文化性格的影响等问题。首师大美院徐改教授特别指出《北京美术史》治学的严谨性与领导者的学术奉献精神对于团队的重要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斌探讨了地域美术史研究的三个层次,即史料收集和梳理,地域性与美术特征的关系研究,通史性、全局性的地域美术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王旭晓指出《北京美术史》及地域研究的意义:呈现文化个性、多样性与丰富性,弥补纯粹理论研究的不足。此外,中央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教授张亚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明远、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王艳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社科编辑杨林玉分别就地域美术史研究方法的借鉴意义、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北京美术史》的研究与写作发展了见解。
研讨会第二个讨论主题为:对地域美术研究的区域性与相关问题的探讨。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教授以闽台民间美术研究为主题,探讨了二者的同一性与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关系,特别强调民间美术研究的重要价值和“艺术文化史”的观念。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研究员以福建美术为例,指出区域文化研究的核心是文化的生态,区域研究需要思考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关系,思考特定区域与周边文化及整体文化结构的关系,以及福建区域文化具有的复合性与封闭性。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赵农教授指出地域美术研究必须有宏观视野,能够为美术史整体的研究做出贡献,并发表了关于霍去病墓石的考察成果。浙江理工大学教授莫小也以澳门美术史“流寓”现象为例,重点探讨了澳门艺术的多元性、流动性特征,以及文化交流、传播的历史条件考察对区域美术研究的启示作用。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邵学海探讨了上古区域美术研究概况及基本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乌力吉教授对契丹与蒙古族美术史研究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郝兴义论述了以往史学著述与地域美术史研究的关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苏滨做了《作为地域 文化表征的北京美术及其历史源流》的发言。
研讨会第三个讨论主题为:地域美术史研究个案考察成果。首师大美院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谢继胜教授以汉藏佛教艺术中的“于阗”风格为主题,探讨了这一跨地域美术现象对于研究汉、藏两族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文化、美术的发展与交流的重要价值。人大徐悲鸿艺术学院副教授付阳华通过《杏园雅集图》不同版本不同表现要素的变化,揭示了作品主题从文人雅集向官员雅集的转变。北京画院博士后吕晓通过对明末清初“金陵胜景图”的研究,探讨了风景的不同表达方式所揭示的历史文化表征意义。首师大美院教师莫艾从民国前期北京画坛传统派的社会交往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传统派赖以生存的社会现实基础。首师大美院教师翟晶探讨了冒襄对于明清之际南通美术发展的影响。
此外,西安美院教授、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青提交了论文《楼兰考察与研究一百年》,首师大美院副教授陶宇提交了论文《浅析鲁西南地区汉画艺术中的地域特色及其程式化倾向》。
在研讨会的自由讨论单元中,与会学者对下述问题进行了讨论:全球化语境下地域文化的价值,地域美术研究与通史研究的关系,地域美术概念与行政区划概念间的差异,地域之间的流动性对于美术的作用(特别是“流寓”问题),地域文化自身的结构特征,地域美术通史写作的构架问题,以及地域美术史研究的边界、写作立场等问题。而由于时间关系,众多问题未能深入展开。
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本着严谨的学术精神就国内地域美术史研究的理论问题展开多向度的深入讨论,并有诸多个案研究成果参与交流,为国内地域美术史研究以及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富有启发价值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