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看梁洁华人物画的继承和创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3-15 08:56:02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请允许我从梁先生人物画中与众不同的特点说起:

1、创新的形式。构成梁洁华先生作品的两个要素,中国画传统表达形式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女牲人物。她在采用中国画工笔划为主调的形式中又融汇了西画的诸多因素,形成了她独自的又有别于他人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的物质特性要求艺术家拥有掌握和使用它的把控能力,梁洁华先生对此游刃有余,从上世纪50年代初起陆续师从鲍少游、赵少昂、李研山等大师攻习中国画,又跟随徐东白、伍步云、高见龙等名家研习西洋画。同时,还追随邓尔雅、王植波、李润桓等大家修治篆刻书法,逐步打造了坚实的中国书画艺术根基而又兼具西画修养。自上世纪50年代梁洁华先生作品选入香港中华艺术协会和英国文化协会联合举行的“东南亚巡回中国画展”时起,开始正式步入画坛。我们在她的人物画中看到了成功的中西融合,无论是中国画传统基本功,还是西洋画的透视、解剖、素描、色彩上都有扎实的基础。这己反映在她的人物画造型、结构和布局上。

梁洁华先生运用中国传统的表现形式,融合了西画的质感色彩、空间层次的对比艺术手法,通过中西合璧统一到中国传统语言上来。通过欣赏梁洁华先生的人物画,研究梁洁华先生的人物画,使我深切的感受到中西方文化不是相互排斥的、不是冲突的,她的画就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典范。

2、明确的题材即内容。梁洁华先生的表达内容是非常明确的女性人物,再加上有名、有姓、有时空限定的、非常明确的人物对象,这就带来了一个极大的难处。如果是画诸如仕女、牧童、村姑之类的小品,可以画得很情趣盎然、亦讨人喜欢的作品。而画指向性很强的某个时代、某个时期、某个环境里有名有姓的人来,诸如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蔡文姬、文成公主、杨贵论、武则天、李清照、王昭君、秋谨.....其难度可想而知。正如著名人物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墉先生所说:“工笔人物,尤其是有很明确题材的人物是不容易画的......人物画本来有一个很明确的界定,就是人物,如果离开了人本身这种具体的存在,又不能把人里面我们不希望存在的东西混在一起”。林墉先生还说:“目前中国人物画的作者队伍在缩小,在这种情况下,梁洁华先生在艺术上能坚定地用这种表现形式很不客易。她这种坚持到底的信心和毅力,给了其它中国画家很大的启发”(4)。

内容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总和,形式是作品的存在方式。任何作品,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梁洁华先生通过她的创作,成功的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3、审美理想融入了情感的力量,增强了人物画内涵。情感是什么?我认为情感就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和对象的认识、评价、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在其作品中的再现。在梁洁华先生的人物画中主要承载如下:

一是梁洁华先生的人物画都是女性,她画的女性有她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追求,我们可从她的《随炀帝巡幸》、《孝庄》、《孟姜女哭长城》等作品中感受到这股内涵的力量和脉动。她选择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历史上有名的女英雄、可歌可泣的人物,还有平凡生话中的普通百姓,从人性的角度来还原并再现了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妇女的本来面目和精神世界。她亦从中刻画出了她自己的感受、理想、追求和内在精种。

二是倾注对劳动妇女的歌颂。梁洁华先生在表现女性的题材上约分三个方面,历史女性人物,民间传说女性,而更让人感动的是对劳动妇女的歌颂。如《渔家女》、《采桑女》《共建长城》等。

三是表现母爱的伟大。这在梁洁华先生《舐犊情深》系列(5)画里得到充分印正。我将另文笔谈读梁先生关于母爱的感受和体会,故这里不再缀述。

作为香港著名慈善爱国人士,梁洁华博士秉承其父梁銶琚先生“得志当为天下雨,立身需有古人风”的遗志和“财物得之于社会,应当用之于社会”的主张,在父母离世之后,她继续支持他们所开创的公益慈善事业,并且将资助的目光放在了香港和祖国内地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发展之上。与此同时,她还时刻关注着国内艺术事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1995至1996年间,她先后在香港和温哥华开办的“精艺轩”画廊,成为全球售卖华人艺术品的五家最佳画廊之一。同时,她还成立了非牟利的“梁洁华艺术基金会”,以提倡和拓展国际间对当代华人艺术的了解与认同。“梁洁华艺术基金会”自成立以后,除举办各项活动以介绍中国艺术之外,还捐资设立了大连市艺术人才培养基金,并赞助国内多家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各种艺术事业等。若干年以来,她一直倾力支持和赞助着这两家机构的各项工作与活动。

此外,梁洁华先生的人物画画幅都较大,不是小品,都是大品。画大则自然难度就大,自我挑战的表达空间亦增大。

这使我想起了一些不着边际的所谓美术批评家,对梁洁华先生在使用色彩渲染和西画明暗渲染手段看不惯而颇有微词,似有对其渲染有不雅而落俗之意。殊不知,如我本文前面所说这正是梁洁华先生的创新的形式的手法之一。 试想,如果这么大的画不去做渲染上的结构处理和色彩表达,岂不空泛而更加失色?

再就是一些人认为梁洁华先生的人物画“画面细腻”、“色彩浓艳”、“背景不空”、“细节过重”而落入大众化俗态。因此,我再问:作为以工笔划为风格的人物画,如果不呈现大众化的喜闻乐见的形式,那又用什么形式呢?难道用抽象形式吗?又或者要用变形和夸张的表现形式吗?

这些所谓美术理论和批评家抱着固有的所谓学术观念不放,言必讲“雅”、 “俗”、 “渲染”,以及教条的强调背景的“留空”等等。 在“大腕”看来,不能用色,不能用光影,不能有太多明暗表达,不能有细部表达,不能有...... 那么,都去掉这些后还有梁洁华先生她自己吗?

试问,一个已经多年在研究中西文化的结合上走出自己路子的人,是坚持走下去?还是重回古人的套路?

令人欣喜的是:梁洁华先生的人物画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西文化结合的新的新格、新的面貌、新的特色、新的气象。

我哀心祝愿梁洁华先生--- 走自己的路;画自己的、又属于整个世界的画;做平凡而又辉煌的自我!

(2010年新春元霄写于深圳南山,修改于2010年3月8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